对撞机的科学争议,是纳税人的欣慰

06.09.2016  19:16
  杨振宁曾经说过,科学之美是一种客观的美,无我的美,换言之,这种美不因人类的存在才存在。这两天,杨振宁和王贻芳关于中国当下是否应该建造超大对撞机的学术之争正酣,尽管许多围观群众对高能物理不甚了解,但从两位科学家有理有据的科普中,至少感受到了这一科学之美。
   他们都在争论什么
  对撞机毫无悬念地成为了今年的科技热词。它是在高能同步加速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装置,其主要作用是积累并加速相继由前级加速器注入的两束粒子流,到一定束流强度及一定能量时使其在相向运动状态下对撞,从而便于测量。2012年7月,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实验发现了希格斯粒子。这一为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赢得诺贝尔奖的发现,完成了对物质结构描述的标准理论。科学界开始探讨,基础物理学将向何处发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提出了建造下一代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并适时改造为超级质子对撞机的方案。
  这一方案需要多少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算了一笔账,第一步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约400亿人民币。第二步质子对撞机阶段,工程造价在1000 亿人民币以内。尽管造价不菲,王贻芳认为“建造大型对撞机可以使我们在这样一个重大的、有引领作用的科学领域领先国际达几十年”。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却认为,中国仍然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急待解决的环保、教育和医药健康问题。假如超大对撞机能实现,他觉得短中期内不会对人类生活有实在好处,三十年,五十年内也不会有。
   爱因斯坦和玻尔
  说到学术之争,有两位科学家的名字不能不提,那就是爱因斯坦和玻尔。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主要是有关量子力学的理论基础及哲学思想方面。根据物理学家海森伯的回忆,常常是在早餐的时候,爱因斯坦设想出一个个实验,以为可以难倒玻尔,但到了晚餐桌上,玻尔一次次化解了爱因斯坦的攻势。直到玻尔去世前一天,他在工作室画的最后一张图,还是爱因斯坦的光子箱草图,他还在思索怎么驳倒对方。爱因斯坦则说过:“我在量子问题上费的心思,是广义相对论的100倍。”也正是因为这两位大师的不断论战,量子力学才在辩论中逐步发展成熟起来。
  这种自由空气和质疑精神,无疑是科学发展的强大内动力。
   作为纳税人,至少可以感到欣慰
  回到对撞机建与不建之争,不少网友留言参与讨论了其中的一些具体细节,还有一些声音则跳出了争论,喜看争论本身。
  有点赞的,“中国科学界正缺乏这种争锋相对的争论。”“我们乐见这种学术交流和讨论。
  有过瘾的,“争论本身就是进步,科学圈子内的争论更是理据齐出,看着都过瘾。”“难以判断两位大家的说法哪位更有道理,但如此观点争鸣实在精彩!
  还有深明大义的,“这才是科学论证,容许不同意见而不是一言堂是国内科研发展方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国家和社会需要这样的理性辩论。
  究竟是否需要造对撞机,如今从科学界听到的声音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能直抒胸臆亮出观点。一个科学装置的建成,一项公共决策的制定,都应当以社会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如果不想被行政权力所绑架,此时,我们当然需要最专业的声音。
  不管最后结果如何,作为纳税人,我们至少可以感到欣慰——那一年,他们曾经认真地讨论过这件事情。(作者 黄海华 ) 【来源】上海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