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绿意北大门:宝山罗泾镇打造特色生态旅游小镇
文汇报讯 地处上海北端的宝山区罗泾镇,一不小心就容易被人从上海地图上忽略掉。可正是在这块土地上,有着大都市里难得一见的田园生态风光。这几天,正值水稻收割季节,若是驾车从沪太公路经过,远远望去,一片金黄色的秋收景象;要是走进寻常农家,干净的河道和整洁的市容环境,更是让人心旷神怡。
作为宝山区重点打造的生态旅游小镇,罗泾镇近年来闷声不响搞生态建设,近五年市区镇三级财政先后投入近8亿元。同时,结合推进“五违”整治,罗泾镇已全部拆除饮用水源保护区地块内78家企业,累计清退低效能污染企业140余家,腾出土地近500亩,区域内生态保护区面积已达42%左右。
在罗泾镇党委、政府看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宝贵的天然资本,生态改善在给村民生活居住环境带来实实在在改变的同时,也推动着罗泾镇整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仅从今年前九月的统计数据来看,罗泾镇财政收入已从过去在宝山区所辖九个镇中排名倒数第一,上升至目前排名第七。
一退一进,政府巧算生态账
集体土地出租,招商引资把企业请进来,这是上海不少郊区农村延续了多年的经济发展路子。对罗泾镇来说,这样的路径同样无法避免。化工厂和电镀厂,是罗泾镇过去引进最多的企业。从68岁的罗泾镇花红村村民陆老伯家里的宅基地走出去500米,就曾是一家电镀厂。“我也知道厂子开在村里,能给村里带来不少收入,可每天闻着那个味道,真心难受。”
陆老伯的一对儿女,早已离开农村到市区工作生活。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儿女总会带着孙子外孙女们回村里看看。可每次回家,儿女们都是吃完晚饭就走,从来不在村里过夜。“他们也不是不想住,实在是觉得环境差,怕影响到孩子们。”陆老伯也心疼孙辈们,只好眼巴巴地看着他们匆匆来匆匆去。“可现在你再来看看,房子后面的河道漂亮得不得了,村里还修了塑胶步道,孩子们现在是回来了都不肯走,暑假更是一住就是一个多月。”
从2011年开始,罗泾镇针对辖区内污染企业多的现状,提出对全镇重污染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生态保护
区内的其他企业也要减量。可要赶走村里的“财神爷”,各种阻力接踵而至。“找村干部做工作,给村民们讲道理,让大家知道政府是下定决心要改变。”在罗泾镇党委书记顾军看来,清退企业换回土地,算的不能只是眼前这笔账,更要算好子孙们的生态账。几年下来,罗泾镇已经找不到电镀厂、化工厂等高污染企业。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加大对农村环境的改造力度,村民们的生活方式也变得越来越“绿”。
回归自然,农业觅到新空间
在以工业基础雄厚著称的宝山区,罗泾镇始终算是一个“另类”———这里的粮田面积占全区65%左右,每年粮食产量占全区七成多。可农业大镇的帽子之下,往往暗藏的是经济发展的落后。“对罗泾来说,耕地红线不能破,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必须找到新空间。”顾军心里始终藏着一个生态农业梦。就拿罗泾镇出产的大米来说,镇里专门引进国家专利种源“宝农34”,已连续五届荣获上海市优质稻米评比金奖。借助罗泾镇优良的生态环境,口感甜糯的“宝农34”大米如今在市场上的售价已达每公斤10元左右。
粮食产量和质量稳步提升,罗泾镇又提出了新的目标———结合建设“生态旅游小镇”,改造“四个一千”、打造“四个一百”,即改造千亩涵养林、千亩粮田、千亩鱼塘、千户农家,在此基础上打造百亩菜园、百亩果园、百亩荷园和百亩油菜花园。在发展特色项目的同时,各类农业合作社也迅猛发展。海星村村民老俞,将自家土地流转至合作社后,成了合作社的一名农业工人。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家里五亩土地每年每亩流转费1300元左右,每年在合作社上班120天可拿到工资3万多元,再加上他和妻子的其他收入,全家一年下来的收入也有八九万元。
生态环境好了,村民收入也提高了,罗泾镇党委、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投入更是“力度空前”。比如备受好评的“宝农34”大米,镇农副公司每年专门留存一批,春节时凡是罗泾镇户籍村民,每户免费发放30斤。为解决老年村民体检难的问题,镇里又专门拿出资金,对全镇一万多名60岁以上户籍老人每两年免费体检一次,邀请三甲医院医生到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