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路菜场鱼贩杨晓月:小小卖鱼郎 一颗慈善心
宜山路菜场鱼贩杨晓月:小小卖鱼郎,一颗慈善心
始终坚持“走正路、做好人”的卖鱼郎杨晓月[市民推荐]
田林新上海人“螺丝钉”志愿者服务队队员邵胜利:
虽然杨晓月读书不多,但他有一颗朴实的善心,27年来,坚持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身边更困难的弱势群体。
晨报记者 李 芹
人生在世,有人觉得名利最重要,有人觉得快乐最重要。可对于宜山菜场的卖鱼郎杨晓月来说:诚信是他最看重的东西。
母亲教诲:走正路、做好人
在田林地区的“买汏烧”队伍中,杨晓月这个名字代表着质量过硬、童叟无欺。因此,不少阿姨妈妈们宁可多走些路,也要舍近求远到他的鱼摊上买鱼。
临近中午,记者来到宜山菜场,杨晓月的鱼摊在拐角处,标示牌上醒目地写着“本摊鱼无理由退”。虽然并不是高峰期,但摊头前依然聚集了不少顾客。
常买菜的人都知道,现在的鱼有时候会带着泥土气和柴油味。可在杨晓月的摊点,这样的鱼不可能出现。因为,杨晓月的老家巢湖盛产鱼类,他6岁起就下湖捕鱼。野生鱼和人工鱼,喂绿色饲料的鱼和激素催养的鱼,他拿到手看几眼、闻几下,就能分辨出来。来到上海后,每开发一个新品种,他都会在家先清蒸,亲自食用确保没有泥土气和柴油味才会售卖。
杨晓月上世纪90年代开始做生意,那时候的菜场尚没有标准化建设,短斤缺两、以次充好的情况还比较常见。可杨晓月从来没有想过“同流合污”。水产同行还曾因为杨晓月的正直,在他的鱼池里偷放洗衣粉,甚至联合起来排挤他。
杨晓月告诉记者,他是家中老幺,2岁时父亲得病去世,母亲一人将4个儿子抚养成人。那么困难的时候,母亲教他们“宁愿饿死、也不能偷东西吃”。等到生活稍微好转,母亲还将偶遇的一个流浪女带回家照顾,告诉他们“人在做、天在看,多做点好事不吃亏”。从16岁和哥哥两人揣着70元钱到上海,离家的27个年头里,他一直谨记着母亲教导的六个字:“走正路、做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