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区创新机制 加强社区治理推进宗教活动场与所在村(居)共建共治
一、创新背景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精神要求,同时按照中央关于建立健全宗教工作三级网络两级责任制的工作要求,积极发挥宗教在社区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青浦区积极探索,推进宗教活动场所与村(居)共建共治工作,发挥彼此优势,维护社区和谐稳定,营造良好社区环境,不断提升基层自治的能力和水平。
二、主要做法
一是建立工作制度,推进共建共治工作规范化。宗教活动场所与所在村(居)签订共建共治协议书,明确双方工作职责,制定有关走访联络、情况通报、互帮互助等方面的工作制度,村(居)工作中要做好宗教场所的服务员、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员、上下沟通的通讯员、维护稳定的安全员、化解矛盾的调解员。村(居)负责人与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每月至少举办一次见面会,沟通相关情况,加深彼此了解。村(居)将宗教界代表人士纳入基层民主建设工作,吸收宗教界代表人士为党群协商理事中心成员,向场所负责人定期通报村(居)近期重点工作和需要场所支持的工作,同时引导各场所积极为村(居)建设发展献计献策,增强场所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和社会意识,不断提升村(居)自治能力和水平。
二是完善工作网络,落实宗教工作责任制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立宗教工作三级网络和二级责任制的工作要求,不断深化宗教事务委托管理责任制,明确村(居)在宗教事务管理中的责任,明确村(居)党支部书记作为宗教工作的责任人,加强宗教活动场所与村(居)之间的横向联动,延伸工作手臂,下沉工作重心,构建纵横交错的工作网络。同时,发挥村(居)干部熟悉情况的优势,依托村(居)大联勤、协管员等网格化管理力量,对于基督教私设聚会点及民间烧香点,做到早发现,情况明,人员熟,积极引导他们到正规宗教活动场所进行活动,配合宗教活动场所与政府共同做好“单纳入”与“双纳入”工作,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
三是注重宣传教育,构建良好村风民俗。村(居)委会和宗教活动场所共同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村(居)积极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教育引导宗教活动场所和教职人员在法律法规范围内开展活动。宗教活动场所要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在讲经讲道中积极弘扬教义教规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部分,引导信教群众践行文明规范,构建良好的村风民俗。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宗教活动与封建迷信之间的界限,增强识别和抵御非法宗教活动的能力,引导教育信众依法进行宗教活动。
四是加强资源共享,不断提升共建共治工作内涵。宗教活动场所积极支持村(居)开展公共活动,不断繁荣社区文化,同时积极开展为民服务、灾害救助、扶贫助困等公益慈善活动。场所将服务村(居)作为奉献社会,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途径,作为展现宗教界良好形象的平台。村(居)在工作中积极支持宗教活动场所正常发展,帮助解决宗教活动场所在发展中碰到的问题。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中,积极考虑宗教活动场所的正常发展需求,将社会公共服务积极向宗教活动场所延伸和覆盖,不断改善宗教活动场所公务服务水平和外在形象。村(居)积极参与宗教活动场所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开展安全巡访活动,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妥善处置。在大型宗教活动中组织社区群众担任志愿者,协助疏导人流,保证宗教活动的安全有序。
三、工作成效
一是宗教活动场所的周边环境得到了提升。通过共建共治,宗教活动场所与村(居)建立起紧密联系,场所能及时了解村(居)主要工作,与村(居)在环境治理等方面力求节拍一致,借力提升周边环境。淀峰村以创建美丽乡村为契机,将原本脏乱差的大桥墩下的空地改造成免费停车场,缓解每逢节庆活动时报国寺的停车难题,同时也为村民提供方便。北大街居委会发动楼组长上门做居民的工作,把堆放在城隍庙后门口多年的杂物进行了清理,制作道路指示牌,方便游客、外来信众参观。针对天主教堂门口附近脏乱差的情况,对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在大门口种上了绿化,并负责日常监管和清理工作。张巷村针对赐恩堂附近道路两边的偷倒垃圾多、废弃船只多、违章搭建多现象,进行了专项整治工作,共处理2吨垃圾、15条三无船、10户违章搭建,消除了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美化了宗教场所周边环境。
二是宗教场所的安全得到了保障。宗教活动场所的安全工作至关重要,通过共建共治,村(居)与场所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确保宗教领域的安全稳定。重大节庆活动来临前夕,各村(居)都会组织大量志愿者开展安全巡查活动,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如志愿者在巡查圆津禅院时,发现屋角存在破损,极易脱落,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及时告知寺庙负责人,寺庙对此表示十分感谢,规避了一场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活动当天,村(居)组织的志愿者在场所里都定点定岗定责,保持密切沟通,协助维持秩序,确保宗教活动安全有序。报国寺所在的村(居)还安排乡村医生驻守在寺庙以防突发事件,村民也积极配合支持,自觉把车辆停在不影响宗教活动的地方,确保通往报国寺的关王庙路畅通。
三是基层社会治理得到了加强。村(居)邀请辖区内的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加入党群协商理事中心,共同参与社区重大事务和有关民生事项实施的民主协商、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同时各场所负责人利用自身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为(居)发展出谋划策,争取资源,进一步扩大了基层自治的深度与广度。宗教活动场所与村居共同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和教育引导力度,具有诈骗色彩迷信活动,滥建乱建烧香点、非法聚会等违反宗教政策的活动,得到明显的遏制和减少,村风民俗得到了明显改善。各宗教活动场所利用自身优势和影响力,协助村(居)做信徒工作,在文明指数测评、美丽家园、美丽乡村建设等重大工作中,均发挥了积极作用。2015年天然气入户改造工程中,漕河新村一户居民存在违法搭建,导致天然气入户工程无法实施。当得知该居民是佛教信众时,圆津禅院的法师主动找房东帮忙做思想工作,使他认识到要遵守法律法规,最终自觉拆除了违法建筑,天然气入户工程得以圆满完成。
四是村居慈善帮困工作得到了支撑。宗教活动场所自觉主动参与到村(居)公益慈善帮扶活动中,积极帮助困难群众,传递社会温暖,营造良好社区环境。报国寺依托“爱相伴慈相行”公益活动品牌帮扶困难少数民族大学生,定期捐助科普基金帮助小朋友开阔眼界,增长见闻。每逢春节、中秋节等节庆日子,各宗教活动场所均积极走访慰问困难群众,为他们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同时“开展夏送清凉冬送暖”活动,以行动践行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要求,深受群众好评。各场所也积极践行共建共治的协议要求,结对辖区内不同群体,提供针对性服务,城隍庙结对辖区内的困难老人,定期开展走访慰问,希望他们长寿安康;圆津禅院结对辖区内的贫困儿童,为他们健康成长提供保障;报国寺结对辖区内85岁以上老人,定期开展关爱活动,同时为村里的残障人士外出体检提供车辆和服务等。这些公益慈善活动,拉近了场所与村(居)之间的关系,也深化了共建共治的工作内涵,实现了村(居)与宗教活动场所互帮互助、共同促进,共赢发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