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孙中伟:依靠农民工消化楼市库存是否乐观

17.12.2015  17:33

【背景】 中央再提楼市去库存。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14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6年经济工作,明确提出“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化解房地产库存,推进以满足新市民为出发点的住房制度改革,扩大有效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2015年以来,中央多次表态去库存。

根据统计局数据,截至2015年11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9637万平方米,环比10月增加1004万平方米。对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及多个重点省会城市,库存压力相对没有那么大,去库存也相对容易,难点在三四线城市,库存压力,去库存能力弱。与会议精神相关,去库存也便具有了更为明确的指向。

依靠农民工消化库存是否乐观?在实践中仍可能面临哪些难题?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孙中伟表示,如果只是通过城市化或发展房地产吸引农民购房,难度比较大,可能性也比较小,因为三四线城市对农民工的吸引力很弱,与买房相对应的是城市能够首先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即能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和有质量的生活保障。

在孙中伟看来,目前三四线城市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孩子上学,或者为后代提供居所等。“农民在农村有自己的房子,这些房屋怎么解决,都属于进城购房的潜在成本,而且,三四县城市的房子缺乏增值空间,整体而言,目前几乎没有什么投资价值,只有居住价值。

我们调查也发现,到底要不要在城市落户,能够在城市享受多少服务,很多人是拿不准的,仍在犹豫中,国家出台引导政策,很大程度上首先会对这部分群体有一定吸引力。”孙中伟说。

地方政府为了去库存也是下足了力气。12月初,河南濮阳市《关于支持农民进城购房促进住房消费的实施办法》正式实施。办法规定,在濮阳市城区购房由市财政补贴,在县城购房由县财政补贴,濮阳市政府对农民所购新建商品住房每平方米补贴150元,对第二套改善性住房每平方米补贴100元,对购买二手房的每平方米补贴200元。

孙中伟分析,之所以近期中央多次表态楼市去库存,与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不无关系。尤其是中小城市,缺乏实体经济支撑,“如果也没有资源经济、旅游经济等,一直靠土地财政支撑的地方政府,压力极大,最容易出现问题的也是这些地方。”基于当前中国的城市化现实以及农民工的自身意愿,孙中伟建议还是应该优先发展一批大城市。

只是以房地产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的城市化,已经无法再持续下去,因为中小城市缺乏外部资源导入,尤其是经济资源,而资本是否愿意到本地投资,又是政府没法做到的。”孙中伟说。

在这一背景下,利用农民工市民化去库存,便需要新的思路和方式。孙中伟认为,要吸引农民工买房,一定要把教育、医疗和就业等资源提前或同步建设起来,过去不少地区拉投资建设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但普遍都不宜居,只是让人在这里工作、生产,却没有考虑到居住和生活的需要,没有考虑到人力再生产和人力投资的需要。另一个需要警惕的现象是,吸收东部沿海经验,中西部的工业园区规划也如出一辙,对于产业空心的中西部小城来说,形势无疑更为严峻。

如果不能提前或同步建构起充分的公共服务,中小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很难摆脱“鸡肋”身份。孙中伟形容,“即使有些人在那里买了,也未必能在那里住,最后的结果就是农民被套牢在那里。

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也有部署。与楼市去库存同步,强调“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改革完善城市规划,准确把握城市规划定位,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近年来,农民工市民化和赋权也取得一定成效,比如通过居住证等提供相应公共服务。

不过,孙中伟提醒,很多地方已经开始这么做,比如公办学校只要有空位,外地学生可以入读,但问题的关键是学校并没有那么多空位留给外地小孩。所以,“不是农民工有没有权利,而是有了权利却得不到服务,因为公共服务供给太少。

同时,由于农民工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地域性,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也都面临各自不同的境遇。

孙中伟表示,“借助农民工市民化契机消化楼市库存,进而带动经济发展,从思路和出发点是没问题的,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未必乐观。”因为建设具有吸引力的中小城市,不太可能有立竿见影之效。



    原文来源: 财新网   |  发表时间:2015-12-15   |  作者:周东旭
    原文链接: http://opinion.caixin.com/2015-12-15/100888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