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劳动的青春最光荣

21.07.2014  21:05

那是1919年的今天,北京学生自愿走上街头,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行动呐喊,就如平地里的一声惊雷,划破了蒙昧的天空,拉开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帷幕。“是个无风的晴天,却总觉得头上是一天风云”。这一天是承载了中国上千年荣耀的骄傲与近代百年屈辱的悲哀的交汇点,中国知识精英在这个节点开始重新寻找方向,开始踏上救赎国家,救赎民族,乃至救赎自我的道路。

95年前的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各阶层民众广泛参与的伟大爱国运动。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从中认识到了工农群众的力量,从而自觉地到工人农民中去,组织开展革命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五四”的春风吹过95年,化成春雨,滋润着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更滋润着我们的“中国梦”。“五四”是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而新时代的青春篇章势必由我们来挥毫谱写。

时值95年后的今天,201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部署,在教育部、上海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多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坚持走开放型、特色型、国际化的内涵发展道路,大力实施综合改革,不断优化办学结构,扎实提高教育质量。

上外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致力于培养“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的新青年。“格”即大学的品格,学者的品格,“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大学的文化铸造了大学的品格,这在当下不啻是一个号召,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让青年在大学中提升自我,以大学提炼人格、以专业提升品质、以人格改善社会、以品质改变自己,上外的新青年定能学有所为,有大志向、大胸怀,学为致用,对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有更多的担当和承载。即将开展的上外“典型青年巡礼”就证明了这一点:学生既是优秀的校园文化的受益者,更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优秀的青年们是大学思潮的传承者、践行者和引领者,在他们身上也折射出了上外代代相传的人文关怀和这种环境下学生的思考与努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正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联合会作为学生中的领头羊、先行者,也将“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贯彻落实,展现上外青年人的精神风貌。校学联在本学期开展了“服务月”活动,在每个中心抽调骨干力量成立了“服务月”专项小组。“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在了解民意的基础上,梳理诉求反馈渠道,打造“食堂新煮意”、“一日值勤”、“叫醒你的早晨”、“失物招领”、“上外蹭课”等一系列活动,并受到一致好评。梳理后的诉求反馈渠道与“失物招领”活动提高了同学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同时也推动了学校与广大同学间的沟通,促进了校园建设;最受关注的“食堂新煮意”和“一日值勤”活动则为多方搭建起了沟通交流的平台;“叫醒你的早晨”和“上外蹭课”活动从很大程度上对加强学风建设,营造积极的学术氛围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校学联这一系列活动从青年中来,更到青年中去,得到了广大上外青年的配合与支持,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青春能量,使上外在改革的路上勇往直前,更使“实现中国梦”不再是口号。

那一年的“五四”已融入历史波澜壮阔的滚滚洪流,但“五四”精神永不灭。国家命运决定着青年命运,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青年也就失去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坚实基础。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劳动的青春最光荣,新时代的青年人肩负着时代的重任。校学生联合会将继续引导广大青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上外学子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感和“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广博胸怀,“怀爱国之情,树报国之志,践强国之行”。

美哉!青春上外;壮哉!青春中国。

文/朱艺丹

(共青团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