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奉献!我骄傲!复旦是志愿精神的培育沃土
3月5日,是学雷锋日,也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志愿者,就是新时代的雷锋。而复旦大学经历了百年沉淀,在新时代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志愿者,传承着雷锋精神的火炬。
在日前中央文明办举办的全国志愿服务工作座谈会上,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获评全国2016年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是上海高校中唯一获评的高校志愿服务组织。
“四个100”先进典型评选活动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共同组织开展,是中央文明办最具含金量的全国大奖之一。
就在不久前,中宣部命名第三批50个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成为上海唯一一家榜上有名的单位。
老校长李登辉曾说过,所谓服务、奉献和牺牲,这是复旦的精神。同时,这也是雷锋精神。在复旦,弘扬雷锋精神,参与志愿服务,早已融入复旦人的学习生活。
早在1998年,复旦就响应团中央、教育部号召,成立了首批复旦研究生支教团。1999年以来,复旦共派遣257位支教队员在宁夏西吉县、贵州息烽县和新疆拜城县的乡村中学开展教学、资助、校园文化和基础建设等工作。研支团募集资助物品价值超过百余万元,修建了第一所“乡村宽带网络学校”,修建支教点的水库、乡村道路、路灯。在复旦,研究生支教团作为复旦知名度最高的志愿项目,被称为“第七教学楼”。
志愿服务是一场爱心接力,由复旦大学“光华公司”的学生利用自己的勤工助学所得,自1995年起,坚持每年暑期赴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安徽省颍上县支教,20多年来,日积月累,在颍上县淮望教育中心建立了助学基地,建立起颍上县基础教育体系里第一个化学实验室、第一个电学实验室、为孩子们筹建图书室,该项目荣获了“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30周年最具影响力项目”的称号。本科生助学成才家园的同学们则在自身受助的同时,建立了日常公益项目10余项,常规志愿者500余人,并在内蒙古、山西、安徽、云南等偏远地区长期开展暑期支教,他们希望能用公益奉献来回馈社会。
在校内,复旦大学现在有包括远征社、彩云支南等23个公益类学生社团和30个院系青年志愿者分队,每年组织志愿者3000余名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包括助老助残、支教服务、社会风尚、心理疏导、社区建设等。2016年,经复旦大学志愿者协会总会统计各类志愿服务项目共计108项,其中不乏诸多坚持数年乃至十数年的项目,如彩云之南的“太阳花晚托”、社政学院帐篷里的书声暑期绵阳实践行、法学院学生支教队四川绵阳紫河学校暑期支教活动、信息学院暑期孟连支教活动。
同时,复旦大学志愿者协会总会也积极搭建平台,在大型赛会、场馆服务和假期社会实践之中吸收更多青年参与其中。2016年,仅赛会、场馆服务时长达13105小时,1023人次参与,社会实践则有5000人次,赴32个省市自治区开展服务、宣讲、调研。志愿者协会总会还承担工作项目认证和考核职责,推进志愿项目常态化,规范化,提升第二课堂育人实效。
与此同时,每年更有多支复旦志愿者队伍走出上海,前往云南、重庆、新疆、西藏支援当地建设。而在非洲、拉丁洲和东南亚部分国家的中国海外医疗、教育志愿者团队中也每年都活跃着复旦大学志愿者的身影。这些践行“雷锋精神”的志愿者服务被一代代复旦人薪火传承,守望接力。
(封面制图 张鹤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