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受访:对自贸区系统性风险零容忍
■制定实施各项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政策,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实体经济
■自贸区金改首要前提是风险可控,“对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绝对零容忍”
“‘一行三会’ 先后出台的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的51条指导意见,加上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会同上海银证保三局出台的9项实施细则,构成了金融支持自贸试验区实体经济发展的总体政策框架,明确了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的总体方向。”日前,央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张新接受采访时指出,一行三会以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增强金融服务功能为重点,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发展,当前,金融改革进展顺利,底线风险控制严格。
张新说:“制定实施各项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政策,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实体经济。”他介绍,围绕自贸区金融改革任务,“一行三会”先后出台51条指导意见,其中央行30条意见包括自由贸易账户体系、资本账户可兑换、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风险管理六方面内容;银监会的8条措施主要是支持中外资银行入区经营发展,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区内银行业; 证监会的5条旨在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提升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度; 保监会的8项措施侧重于完善保险市场体系,促进功能型保险机构的聚集。
在一行三会积极推动下,金融业已成为自贸试验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8月底,区内已有银证保持牌机构87家,其中中资银行分行15家,外资银行支行23家,非银金融机构2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13家; 证监会审批的金融机构再投资项目15家;支付结算机构17家;类金融机构453家(融资租赁企业296家,股权投资企业157家)。
张新介绍,近一年实践中,围绕自贸试验,一批创新性金融制度相继建立,金融服务功能显著增强,金融改革效果显著。建立了利率市场秩序自律委员会,探索出“利率不上升、存款不搬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操作模式; 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全面开放,便利实体经济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截至9月26日,试验区新增跨境人民币结算量1938亿元;开通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促进资本市场在自贸试验区进一步开放,支持面向国际的交易平台建设,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体系更加完备;建立开放条件下的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和反逃税“三反”机制,为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保驾护航。
张新介绍,央行与上海市密切配合探索实践简政放权和负面清单的管理理念。比如,对跨境人民币业务推出了完全的事中事后监管模式,不搞事前行政审批。企业或银行无需到央行办理任何审批核准事项,商业银行可根据央行公开发布的政策规定来提供金融服务。支付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实行事后备案。央行从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采集相关的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信息和跨境人民币交易信息,对监测发现的风险,央行上海总部可以及时发出风险提示,并采取必要的纠偏措施。这样,避免了以往为遏阻局部、个别的违规而收紧整体金融服务环境、增加全体经济主体经营成本的情况。
谈到改革举措的复制推广,张新指出,与贸易投资领域的情况不同,金融改革涉及面较宽,对风险管理能力要求较高,因此要按照国家关于金融改革的总体设计,全国一盘棋来予以部署。他同时也指出,在金融管理的简政放权、诚信文化、风险管理的一些措施建立起来后,与实体经济发展较密切的一些金融改革措施可以考虑全国推广。
张新强调,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的首要前提是风险可控,“对于系统性和区域性的风险,我们绝对零容忍。”为此,央行花了一年时间建成了自由贸易账户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央行对账户资金实现24小时逐笔跟踪,分账管理,电子围网,看住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