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首批“稻田大闸蟹”上市 一些地方为增加湖蟹产量污染水质
2013年,枫泾镇设立了97亩“稻蟹共生”的种养结合试验基地进行试验,今年开始这些“稻田蟹”正式投放市场。“去年是第一年养殖,最大的蟹只有5两多,今年最大的有7.3两。”负责这一项目的上海海洋大学教授何文辉介绍说。
芝麻、南瓜、鱼肉——在金山枫泾镇的稻田里,大闸蟹住在稻苗遮阳的“别墅”里茁壮生长。昨天,枫泾“开太红”大闸蟹正式开捕上市,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首席专家、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武表示,这是上海首个真正稻蟹共生的“稻田蟹”。今年,上海本地大闸蟹的产量可以达到1万吨,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上海市民的胃口。
2013年,枫泾镇设立了97亩“稻蟹共生”的种养结合试验基地进行试验,今年开始这些“稻田蟹”正式投放市场。“去年是第一年养殖,最大的蟹只有5两多,今年最大的有7.3两,稻田大闸蟹平均规格达3.5两,雌蟹2.5两。”负责这一项目的上海海洋大学教授何文辉介绍说。
在基地里,早报记者看到了一桶桶为这些大闸蟹特制的食物,有芝麻、黄豆、紫薯、南瓜,荤菜则有带鱼。
在技术总指导王武教授看来,此前,上海郊区的养蟹产业都是采用“蟹草共生”模式,就是在养蟹塘种水草,即使是稻田养蟹也只是在稻田的周围挖蟹塘。而在枫泾镇的试验基地,水稻采取了大垄双行的播种方法,让稻秧的间隙加宽,而大闸蟹就生活在两排稻秧之间宽敞的空地里。
“冬天,地里种满水草,水稻的秸秆磨成粉肥田,等草吃完了,6月开始插秧。”何文辉说,除了饵料,大闸蟹还可以直接吃稻叶上掉下来的昆虫,而因为大闸蟹的存在,这些稻田也容不得一点点的农药。“水稻的产量下降了,品质却上升了。”
“我一直和阳澄湖的一些蟹农说,不按照科学的养殖,水肥了没有草,养不出好蟹。”王武说。何文辉也认为,之前很火的湖蟹如今面临着一些困境。由于一些农户只追求产量,原来一亩水域只能投放200只蟹,现在投入1000只蟹,不到半年水草吃完了,蓝藻开始疯长,加上生活污水,导致水环境被污染。因此,近几年,阳澄湖、太湖水域都已经大大缩减了大闸蟹的养殖面积,实行退田还湖。
在专家看来,科学养殖的“稻田蟹”一方面可以保证粮食生产,经过水稻吸收以后为水脱氮脱磷,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特别是对上海这样水域面积相对较小、稻田面积较多的城市,非常适合。“今年,上海本地大闸蟹的产量可以上升到1万吨,可是上海人吃蟹实在太厉害了,一年要吃6万吨蟹,远远不够供应。”王武认为,发展“稻田蟹”将可以大大增加上海本地优质大闸蟹的产量。
对于上海此前为何没有类似的养殖模式,王武解释说,类似模式在盘锦等北方产地早已使用,但是在南方,水田需要“烤田”并且难以避免农药。而此次上海海洋大学引入的新培育出的芦苇稻,杆子粗硬,高度可达到1.5米,最高可以达到2米,不会受到稻飞虱的侵扰。
何文辉嘱咐技术人员,将六七两的大个头都挑选出来作为种蟹。“它们就是大闸蟹中的‘姚明’!”他表示,大蟹育种的流产率远高于小蟹,希望通过几代繁育,在上海也能养殖出个头超过1斤的“超级大闸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