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大会发言摘编:聚焦科创中心建设

17.01.2017  12:03
  “上海因海而兴、行海而立、拥海而强。”凤懋伦委员代表致公党市委发言时说,海洋是上海城市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我们在相关领域已取得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诸如“彩虹鱼”、海洋无人测量艇等。他建议,上海要树立大海洋理念,将海洋科技创新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一个重点,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成为新一轮国家海洋科技发展的主战场。
  “在海洋科技领域,上海两院院士多,涉海科研力量强,涉及领域广,科研项目多。”凤懋伦说,但由于合力不够,除了少数项目之外,多数还没有形成优势。整合海洋科技各类资源,推动协同发展,成为当务之急。“国际上以海洋科技见长的滨海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如夏威夷的自然能源实验室、新加坡的海洋战略枢纽港口等。”他建议,近期,上海要结合科创中心建设进行布局,选择相关领域重点突破,形成海洋科技自身特色。“海洋智能装备和传感器的研制是一大方向。”目前,海洋科考中大量使用的基础声学仪器设备、水下机器人等设备大都依赖进口,制约颇多,“上海完全可以通过海洋科创平台,组织技术攻关、协同创新,实现海洋智能装备研制和产业化的突破。
  加强众创空间建设
  推动文创科技融合
  ■本报记者 封寿炎
  上海的众创空间增长有多快?一组数据可见一斑:2014年底201家,2015年底315家,2016年底约500家。
  潘瑾委员在代表民盟市委发言时说,这种爆炸性增长的原因,是上海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因此强力推动众创空间的增长。从落户众创空间的产业和项目来看,以人工智能、“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物联网、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现代科技与文化创意产业双向融合,已经成为新兴经济形态的发展大趋势,成为引领一国实体经济走势,提升全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但是,从上海众创空间内文创和科技融合的实践看,当前还存在一些瓶颈制约。一是跨界融合缺乏稳固的渠道,缺乏跨越不同领域的服务机构来引导这种跨界融合。二是在融合的主动性上,众创空间和创新创业主体都局限于在本专业领域寻求突破,缺乏寻求跨界融合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在融合的政策上,各方面的扶持政策较难共享。
  针对这些瓶颈制约,潘瑾委员建议,要聚焦影响融合的共性问题,为众创空间提供跨界的公共服务,促使不同市场主体实现跨界融合。要建立众创空间与文创园区、科技园区的集群化网络,消除文创和科技的跨界隔阂,方便不同领域的项目主体寻找跨界服务资源。要推进体制融合,加快文创和科技扶持政策的共享化,智能化地集成国家层面、上海层面相关的扶持政策、专项资金、创新基金、认定评选等,为文创和科技领域的创新创业者获取更广泛的政策扶持。
  流量经济特征显现
  创新转变传统理念
  ■本报记者 陈琼珂
  目前,上海已经建立了以服务业为主的新型产业体系,但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不少宏观经济指标都呈现出下滑趋势。对此,万大宁委员代表市政协经济委、经济界发言时说,上海城市经济的流量化特征已经率先显现,流量经济在客观上已经对上海发展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
  流量经济,是指在一个地方发生的资金流、信息流、商品流、技术流、物流、服务数据流等体现经济动态运行过程中可计量的、可带来增值的内容。重视流量经济,是对以往重存量增长、重本地生产等传统理念的创新和转变,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时曾指出上海“要大力发展流量经济”。
  万大宁建议,上海要进一步增强流量思维,通过加快创新驱动、优化制度环境,促进流量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
  首先要优化总部经济结构,加大集聚跨国公司亚太总部和全球总部,提升参与国际资源配置的机会和能力;加快制度突破,利用海内外人才为上海发展服务。其次,要提升生产性服务业能级,吸引企业将研发、设计、技术、管理、融资、结算、营销等最具控制力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布局上海。同时,要强化“四个中心”功能,加快建设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全球交易、定价和信息中心;加快建设全球消费中心; 大力推进高能级的航运要素市场建设;坚持更高层次地对内对外开放。
   提升上海研发能力
  不应缺少社会组织
  ■本报见习记者 王闲乐
  褚以琳委员代表民进市委说:“在研发能力建设中,我们长期高度依靠事业单位,后又重视企业和海外机构,独缺对国内社会组织的器重。”因此,她建议上海应积极推进科创中心与社会组织共同发展。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发展好的社会组织在科创中心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褚以琳说,要有一流的科技组织,就要促进每个科技组织的能力建设。要有一定规模和结构的科技组织系统,就要依靠更多更强的科技组织,不能指望个别组织可以鹤立鸡群地发展。要构建符合科技发展需要的生产关系,就要调整科技组织的所有制形式、分配制度及相互关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科技创新局面。“社会组织可以发挥多种作用,除了具有研发功能的组织外,其它各种功能的社会组织可以提供保障。”褚以琳强调,提升社会组织的保障功能,根本上是在探索新型的科技活动社会关系,保障科技创新。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