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多伦路商铺大门紧闭 民间博物馆仅剩两家

17.07.2017  10:52

  虹口区550米长的多伦路,曾经是 鲁迅、茅盾等 诸多名人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还汇集了十多家很有特色的“民间博物馆”,不少游客 都曾慕名而来,感受和触摸老上海的历史文化。不过,最近,却有市民发现 这条“百年多伦路”,似乎正随着 历史的脚步 在“渐行渐远”, 很多商铺 都大门紧闭,曾经开在这里的 民间博物馆,也只剩下两家了,让人甚是惋惜。如何才能让民间博物馆活起来?东广微话题,首先请编辑汪文俊来盘点各方观点。

  [目前多伦路上的商铺以字画和古玩收藏为主,有些小店看起来隐秘,走进去却堪称一座博物馆。比如“大上海1933”,店主郭先生说,这是因为他最喜欢那个时期的上海,收藏的许多藏品也和这一时期有关:各种老上海照片、旧报纸、生活用品,林林总总有10万多件。

  在郭先生的记忆中,多伦路上的 民间博物馆也曾有过一段辉煌时期,还收过20元的联票,参观一家店铺给每家撕下2元钱的小票,作为商家的补贴。但很快,联票制度就取消了。因为重复的藏品越来越多,他开始展销结合,把多余的藏品以极低的价格转售给爱好者。

  按照 国家文物局的 要求,民间博物馆 要想获得补助,对藏品、消防设施、面积等等 都有一定要求,而隐秘于 多伦路上的 的民间收藏家们 似乎 都没有达到 门槛。比如“大上海1933”的 收藏中,虽然数量惊人,但重复的藏品 也很多,光是座钟,就摆满了好几个架子,还有各种搪瓷杯、旧路牌,这些藏品全凭个人爱好,有没有收藏价值?可能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这也是民间收藏后继无人的原因之一。

  民间收藏 该如何 让更多的人驻足?80后女生王小佳,同样也是经营着民俗博物馆,她就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她设计的“上海往事”民俗博物馆,把八、九十年代的老上海卧室、烟纸店、弄堂水池、服装店等实景还原,邀请参观者走进展区互动,看电影,甚至可以穿上旗袍进行一番穿越。这里还经常会接待一些微电影的拍摄剧组,一年四季分主题展出不同的藏品,给参观者时看时新的体验等。 ]

  优秀的民间私人博物馆,不仅能起到保护历史记忆的作用,甚至可以成为公共收藏的有效补充。从自身定义来说,博物馆应该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而国内很多民间博物馆,也几乎都是由馆主自掏腰包 建立和坚守着。对于民间博物馆而言,政府的资金补助,就像一次性“输血”;而想要留住人们的脚步,就需要 自身“苦练内功”了,比如保证藏品的质量,而不是自己把玩观赏,敝帚自珍。除了刚才提到的王小佳,大收藏家马未都先生,最初搞收藏 也是从一幅 钧瓷挂屏 开始的,经过几十年的积累,现在,已经把私人博物馆 打造成了“观复博物馆”的品牌,优质的展示和服务,让越来越多的人 都愿意去为 博物馆的运营 买单。

  以上是东广微话题。

多伦路上民间博物馆陆续关闭 收入抵不上房租
  原标题:多伦路上民间博物馆陆续关闭 上海新浪上海
民间私人博物馆生存困难 多伦路多家博物馆关停
  在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有一排小小的商铺,新浪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