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老大楼外表风光里子老旧 修缮工作遇诸多问题
在外滩地区有很多老大楼,这些原始设计为办公用房的建筑,由于历史原因,后来被改作居民住宅。据黄浦区房管局统计,在整个外滩风貌保护区,这样的老大楼总量达到71幢,其中的17幢还是挂牌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涉及居民5000余户。
尽管外表风光,但内部居住条件很差,供水、燃气、卫生设施都是问题。今年,黄浦区启动了老大楼修缮工程,将这些老大楼列入每年滚动的修缮计划中。所谓修比建难,老大楼修缮到底难在哪?
内外有别,居住功能差
九江路210号大楼位于外滩风貌保护区,与之相邻的为九江路202号大楼,两幢大楼为五层和四层的混合结构房屋,分别建造于1936年和1911年。历史上为办公用房(洋行),解放以后改变了房屋用途,居民搬入居住。
今年,这两幢楼成为黄浦区老大楼修缮计划的一个试点,本月施工队就要进场。位于黄金地段的大楼,外表看来“高大上”,如果不亲身进去看一看,很难想象内外的差别如此之大。
跨进九江路210号的大门,白天,底楼走道上昏黄的白炽灯并没多大效果,整个空间还是显得暗沉沉、毫无生气。原本的公共走道被停满的自行车和电瓶车占去了近半空间。大楼中部和北侧都有楼梯,沿着水泥楼梯往上走,光线才逐渐亮起来。公共走廊里,不少黑乎乎的木地板踩上去已经有些松动了,斑驳的墙壁和天花板上,杂乱地“爬满”了各种线路。
二层以上,“占领”公共空间的变成了各家的厨房和各式储物柜。由于建筑原先是按照办公楼来设计的,自然没有燃气管道,家家户户烧饭用的还是钢瓶装的液化气。
走进楼梯边的公共“水房”,五六个连在一起的水泥水槽一字排开,迎面的墙壁上,上下左右密密麻麻地接满了各家各户的水表,显示出了大楼里的居住密度。一位租户告诉记者,这些都不是自来水公司的总表,而是各家各户为了计算和分摊水费自行安装的。在公共厕所区域,容纳着十几个小隔间,每一扇简易的木门上都上着锁,2-4户共用一个抽水马桶。
据统计,九江路210号大楼里大大小小居住了293户人家,而因为“公用”引发的矛盾,不计其数,闹到居委会也成了家常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