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 复旦新变化】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

13.10.2017  00:14

党的十八大以来,复旦大学高度重视人文社会学科服务国家战略、传承优秀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作用,积极筹划布局,搭建平台团队,以产出一流成果、提供一流服务、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以重大任务牵引和重大项目承担为重点,一手抓基础研究,一手抓服务应用,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2016年3月18日,我校召开文科争创一流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推进学校文科“十三五”规划制定工作,启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一流建设。许宁生校长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复旦建设一流大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用新高度、新活力、新动力、新机制来引领复旦人文社科进一步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校人文社科基地、平台、中心数量逐年增加,学校科研能级逐年提升,文科科研项目数和批准经费数每年获得较大幅度增长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2006年,学校整合相关学科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力量和资源,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院。2012年,马克思主义研究列入学校“985工程”三期重点建设项目。2014年,学校社会科学基础部正式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全国首批重点建设马院,以及上海首个示范性建设马院。

2016年6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视察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科研情况

2016年12月5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一行视察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情况

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智库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2013年成立,治国理政智库、课程和大学生论坛品牌影响不断扩大。2016年,上海市委组织部和上海党建研究会授予党建理论研究基地。同时,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博士点建设方案通过专家评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三集三提”备课模式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程质量,多人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上海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马克思主义研究有影响成果持续涌现,陈学明教授《中国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评估优秀。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专项工程规划启动。

中国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

厚植学科基础 培育重大学术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强调要“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源头供给。准确研判和科学筹划基础研究发展,对于打造科技核心竞争力、构筑先发优势、蓄积长远发展原动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他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很多科学研究要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

我校于2015年启动“传世之作学术精品”项目,旨在鼓励和支持一批“能坐得住冷板凳”的学者,扎实基础研究,促进原始创新,产出一流作品,推出一流学者,带出一流团队,建设一流学科,为学校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实支撑。项目计划经过五到十年的建设,推出一批能够传世和奠定新的学科地位的学术经典、填补空白的学术工程和奠定学科引领地位的基础性学术工程;通过名家大家作为项目负责人的传、帮、带,培养一批能够传承学术传统、带领学科发展的学术新骨干,帮助他们成长为国家级的专家人才;通过项目平台和科研参与,培养一批优秀博士研究生,成为高校和科研机构重要的学术储备力量,在国内外传承和发扬我校学术传统。

获得立项的“传世之作学术精品”项目建设周期为五年,最长可延至十年,充分尊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为相关学者攀学术高峰、积多年精深研究而形成的一流学术成果提供科研环境和政策条件。

目前已有二批共计12个项目获得立项支持,着力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为国家和上海的发展提供丰厚的思想和精神资源。我校建校112周年之际,首批立项的7个项目面向全校师生开展了学术报告会,反响热烈。

这几年,复旦人文社科基础研究获得丰富成果,裘锡圭先生主编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获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成为过去十四年来产生的首个特等奖,该成果还获得了2014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图书奖和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等多个奖项,“出土文献与古典学重建”一文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论文一等奖。葛兆光教授著作《想像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一等奖、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二等奖。陆谷孙先生主持的《中华汉英大词典》上、刘放桐先生主持翻译的27卷《杜威全集》,陈尚君教授负责的《新旧五代史》重新点校本,吴松弟教授主持的283卷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史料、九卷本《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等大型文献成功出版。2012年洪远朋、陈其人、2014年伍柏麟、陆谷孙、2016年邹逸麟、许宝华先后六人获上海市学术贡献奖。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

面向全球和国家发展前沿 提升学术创新和应用服务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资源,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重视专业化智库建设。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引导大学加强基础研究和追求学术卓越,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形成一批优势学科集群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校基地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积极与相关部委、地方政府对接,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发挥复旦多学科优势,形成了一批高水准、有特色、有影响的学术高地和交流平台。“双一流”建设对基地平台给予专项支持,立项项目以服务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以整合各方资源着力提升科研水平和能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扩大学校学术声誉为核心要务。具体体现为形成一流人才团队,产出一流研究成果和社会服务,组织一流学术活动。

2016年3月18日,复旦大学召开文科争创一流建设工作会议

截至目前,我校共有各级各类人文社科研究基地67个,已形成国家级基地、教育部和国家其他部委基地、上海市基地和其他省市委托研究基地等多层立体体系,以高水平学术平台建设引领和带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增强服务国家、服务上海、服务全国的责任和使命意识,同时也在服务国家、服务上海、服务全国的过程中进一步淬炼自身的学科特色。

 

2016年5月17日,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出席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言

2017年5月27日,复旦大学国际智库中心成立

我校认真落实《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整合优质资源,着力打造了一批党和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的新型智库。发展研究院作为学校智库建设的综合平台,已跻身全国最有影响十大智库之列。作为智库的交流平台,发展研究院承办的中国大学智库论坛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今年9月进一步成立高校高端智库联盟,我校当选首届轮值主席,并承担联盟秘书处工作。关注亚洲,关注全球化,我校主办的上海论坛已发展成有全球影响的国际性论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我校积极参与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牵头组织的 “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作为唯一高校代表担任联盟共同理事长,发挥高校学科综合优势,建立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作为国际智库网络的连接平台,学校国际智库中心今年成立。地处长江入海口,我校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联合沿江省市主要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江经济带智库合作联盟,和长江沿岸中心城市联合举办长江发展论坛。

2014年12月6日至7日,首届“中国大学智库论坛”年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2016年12月5日,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四次会议配套活动“中英大学智库对话:中英关系与全球治理”在复旦大学开幕

2016年6月24日至25日,首届“中美大学智库对话”在复旦大学举行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下发《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作为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业化智库入选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研究院由我校中国道路研究的两个重镇(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合组建而成,集研究、咨政、传播和培训为一体,着力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新型智库。
 

2015年11月22日,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成立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代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顶尖水准的“国家队”。教育部社科司于2015年对全国151所重点研究基地自2009年1月1日至2015年8月30日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评估,我校8个重点研究基地接受检查。最终测评为“优秀”的全国重点研究基地共计30个,其中我校有4个,达到我校基地总数的一半,优秀率上居全国高校之首,创历史最好成绩。其中,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总分名列第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学术片总分排名全国第二、社会服务能力排名全国第四,美国研究中心公众影响力排名全国第一、社会服务能力排名全国第二、学术片综合排名全国第一,以上三个中心获得教育部支持按照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要求打造专业化高端智库。此外,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与澳门科技大学澳门传媒研究中心合作共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伙伴基地,跨出了基地“走出去”的第一步。作为全国国际研究重要阵地的体现,外交部在国际问题研究院设立外交政策研究基地,教育部国际司在学校建立7个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5个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

2016年3月18日,学校文科争创一流大会成功举行,文科“双一流”建设全面启动。在学校一流大学的建设规划下,学校人文社科各学科将继续着力创建一流,在下一个五年继续努力实现“一流成果、一流人才、一流社会服务”的大幅提升。

(封面制图:尹逸柔、宋晗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