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心理学家谈复旦投毒案 教育的目的应是把人培养成人
中新网上海1月8日电 (陈静 高远)复旦投毒案宣判后,记者走访了各大高校的一些心理学教授和讲师。
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副教授张麒认为,目前很多地方的教育只是“工具性的教育”,忽略了“生命教育”,过分强调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估体系陷入“东西比人更值钱”的思维模式。“一些高中生、大学生的很多问题,表面上看是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实际上归根结底是他们作为一个人,得不到人性的关怀。有一本书叫《失去灵魂的卓越》,讲的就是这个问题。”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心理学博士胡娟表示:“一些本科生、研究生的心智成熟度远远不够。”胡娟曾在三小时内紧急干预处理过2起自杀倾向的案例。“一个学生是因为感觉不会表达自己、说不出自己的想法而要自杀,另一位学生是觉得周围人对自己太好、不知道怎么回报而想自杀。”
发现了大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后,胡娟所在的华东理工大学开始注重心理学方面的授课,学校不仅让胡娟开设了“心理导航”课程,还以她的名字开设了“胡娟催眠工作室”。“教育很重要,尤其家庭教育,它在每个人心理打下的烙印几乎就成了你的‘心理体质’。”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医学心理科讲师、主治医师潘霄也在学校里设置了“幸福心理学”课程,该课程涉及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爱情等多个方面。“听课的学生很多,他们都希望能多安排一些这样的选修课,增加学时。”潘霄认为,目前的大学生内心比较敏感,耐挫力需要训练,学校还可以加设“心理健康月”,鼓励学生编排心理剧、组建心理社团。
“心理弹性又称抗逆力,抗挫折能力,它是指面对丧失、困难或逆境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是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博士、副教授蔡丹告诉记者,他曾经对3000名左右大学生作了连续两年的跟踪调研,结果发现,上海大学生乐观感、幸福感、健康总体状况处于积极正向,不同出生地的学生在大部分心理健康指标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比如抑郁、焦虑、生活节奏、心理压力等指标)。但他同时发现,大学生男女生之间在大部分心理健康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大部分指标女生好于男生,比如幸福感,压力感受,抑郁,生活节奏和作息,生活满意度等。
“大学生活往往会有一些逆境事件,发生频率居于前十的有考试失败或不理想、被人误会或错怪、学习负担重、生活习惯不规律、长期在外远离家人、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在众人面前丢面子、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感到无助、不喜欢学习以及深感前途为卜,另外还包括恋爱不顺利或失恋事件等。”蔡丹举例,成功抗衡并战胜挫折的积极经历会增强大学生对逆境的控制感、自我效能感和自信感,钝化对消极经历的敏感性,产生对挫折与逆境免疫力。
“教育的目的是把人培养成人,而不是培养成工具。”采访的最后,张麒告诉记者。
原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5-01-08 | 作者:陈静 高远
原文链接: http://it.chinanews.com/edu/2015/01-08/69489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