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也能成转化“香饽饽”
08.07.2016 18:38
本文来源: 科学技术委员会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的科研院所正努力探索各自的独特路径,摸对了路子,把“纸”变成钱会更顺畅,让基础研究的原创动力更充分地释放出来。
灵敏度提高上万倍,可精确检测病毒亚型
提到PCR(聚合酶链反应),学生物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因为这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技术太常用了——它可以将实验所需要的基因片段,在几小时内扩增百万至数亿倍。它的发明人穆里斯因此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可是,这项技术有一个大缺陷:扩增后基因拷贝走样问题严重。“怎样才能让基因‘拷贝不走样’?”洪国藩院士从十几年前,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不仅可以让实验更轻松,还可将这项技术应用到临床上——医院可以更精确地鉴定各种细菌、病毒,减少病人的误诊。
经过十几年的潜心努力,他的课题组研发出了低温封闭多级PCR(LcnPCR),与PCR相比,其灵敏度提高了上万倍,可以精确检测出病毒亚型。项目参与者周恬君介绍,由于采取封闭技术,可以排除环境的交叉污染,从而省去超净空间所需的设备,能在普通医院中应用。
LcnPCR在临床上显示出惊人的效果。人乳头瘤病毒(HPV)有100多种亚型,其中18种亚型连续多年感染会导致宫颈癌。利用此新技术,课题组不仅帮助医院鉴别出了大量假阳性、假阴性的病例,还完成了647例原先方法无法分型的病毒亚种鉴定——既减少了过度医疗,又让高危人群得到及时诊治。
作为临床诊断技术的一项创新成果,它的有关内容以独立一章的形式,选录进了国际上作为生命科学教材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丛书中。
宽松科研环境支持出好成果
一项进入教科书的成果,堪称经典。为了研发这项技术,洪国藩研究组坚持了十几年。
“这得益于研究所宽松的科研环境。”洪国藩说,有时候被一个难题卡住,工作可停顿半年,有了新的想法又可继续探索下去,所里不会催促出成果,工作也不会受影响。
这种宽松的氛围,正是基础研究所需要的。生化与细胞所所长刘小龙说,这在研究所已成为一种文化,根据所里的考核制度,新来的研究组长可以过6年再接受正式的国际评估,“减少‘数豆子’式的频繁考核,让科学家尽量把精力集中于重要的科学问题,让生化与细胞所的基础研究实力增长迅速。”基础研究有了好成果,才谈得上成果转化。仅今年上半年,该所就在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三四篇论文,几乎每篇论文都引来了有合作意向的企业。
“如果没有医院提供病理样本,我们根本不可能做到今天的程度。”洪国藩说,仔仔细细做几千个病例,非常辛苦,如果只为发论文,就太不值得了,可技术一旦用于临床,它的社会意义将不可同日而语。所以,LcnPCR技术尚在研发,就受到了企业的关注。
与公司谈判交给专业人员来做
这项技术的实质是基因检测,因此除了可以用于临床上检测病毒、细菌,还可用在农业、畜牧业、食品及海关检测检疫等领域。用洪国藩院士的话来说,只要是需要基因检测的地方,都能用到。
早在四五年前,就有企业来谈合作。让实验室里的智慧结晶尽快惠及社会,自然是科学家乐见其成的。不过,一涉及商业谈判,科学家就不擅长了。2015年初,生化与细胞所建立起了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中心。洽谈企业的发展理念是否与科学家合拍?企业是否有实力完成技术的后续研发?它的经营状况如何?可否达到预期的社会效益?这一系列的调查,都由专业人士完成。
该所知识产权管理中心主任季军捷说,为了更好地转化成果,他们对LcnPCR重新进行知识产权部署——从单纯的技术秘密保护,变成申请专利和技术秘密保护并行。如今,该技术已签署了合同金额为1000万元的转化协议。
在签约的那一刻,洪国藩觉得“自己的担子卸下了”,因为后续与市场衔接的应用研发,由企业接手了。不过,实验室不会“嫁出女儿泼出水”,在转化过程中,他的研究组还会帮助企业解决后续的技术问题。
降低风险,吸引更多企业关注
让科学家在宽松稳定的环境中做出原创好成果,让专业人员帮助他们把“纸”变成钱,或许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在做。然而,作为一个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研究所,生化与细胞所已在进行更深的思考:基础研究成果要走向市场,毕竟路途遥远,风险巨大,如何让企业愿意关注所里的研究,及早发现可转化的苗子?
刘小龙告诉记者,让企业针对一个项目投入上亿资金,企业难免会感觉压力太大,可如果将一系列相关技术、成果打包,让企业关注一群“树苗”而非一棵“独苗”,就可以降低风险,增强企业合作意愿。最近,他们已开始这方面的尝试。
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这是一个从事基础研究的研究所的独特探索。 【来源】文汇报
本文来源: 科学技术委员会
08.07.2016 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