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老牌工业基地的飞扬——莘庄工业区探索“融合之路”

21.09.2015  17:56


  上海西南一隅,20年前,没有大量人口导入,没有现代化大都市的繁华喧嚣。然而那个年代,浦东开发开放提速城市发展,产业园区建设掀起高潮;伴随上海第一条地铁线的运营,这里虽然辐射范围有限,但已经开始变成一块热土。

  1995年,上海申莘工业区与上海莘北工业区合并,成立上海市莘庄工业区。

  弹指一挥20年,今天,莘庄工业区无论外部面貌还是内在产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长为拥有51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综合性产业园区,而且在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仍然保持逆势上扬。

  4%土地上的“最佳转型选择

  占闵行区不到4%的土地,创造了占全区16%多的财政收入,园区经济连年实现20%以上增长,这就是现在的莘庄工业区。

  如果仅仅依靠传统制造业,在国内外市场需要疲软、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要拥有这样的“超高效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近年来,莘庄工业区管理者意识到,靠单腿走路,速度慢、风险大,特别是面对城市发展和市场变化的趋势,此前近20年来的高速增长将不可持续。

  怎么转,园区也曾纠结。“最后的答案是,选择最好的不等于是最好的选择,莘庄工业区必须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莘庄工业区负责人表示。

  于是,莘庄工业区没有为了转型而转型,实体制造业仍是园区转型的基础。转型第一步,是立足现实,通过智造化提升产业能级。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研发、产品更新、产品设计、生产装备、生产流程、产品检测、产品销售和流通等关键环节的改造,使装备智能化和生产过程自动化、柔性化、网络化水平大幅提升。目前,智能高效能源装备、智能专用装备、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集成服务四大“智造”核心领域形成集聚,现有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升级和新兴智能产业引进培育产生“双轮驱动”效应,重点打造的智能装备产业创新基地已成为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张江高新区管委会批准授牌的第一批“四新”经济创新基地。

  传统制造升级过程中,莘庄工业区发现了一个新的发展机会。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制造业集中,是莘庄工业区的传统优势,在对其投资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园区管理者认为,这些企业在全球的布点或者说在中国沿海城市的布点情况已经基本完成,但是投资总部、研发中心在逐步向中国的沿海城市转移,把核心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同时抓在手上,将高成本、非核心制造业向周边转移,将是“最佳选择”。

  这几年,莘庄工业区已经成为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园区。从过去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基本以制造业为主,到如今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先进生产性服务业齐头并进,全面融入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大局大势,一步一步转业态,一点一点转形态、一项一项转神态,走出了一个适应莘庄工业区自身发展的新路。2009年底,莘庄工业区财政收入只有40多亿元,到2014年突破100亿元。

  如今,在莘庄工业区老园区西侧,一个全新的“西区”已经解开面纱。在这个绿树成荫、小桥流水的“低碳新区”中,已有18个企业项目签约落户,其中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数量占项目总数的比例高达88%。

  从产城融合中找“灵魂

  在外界印象中,工业区地处郊区或者城郊结合部,工厂林立、产业集聚、生活不便。

  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起来的不少产业园区,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岛现象”。受土地性质、规划理念、交通设施等限制,一些园区产业规模发展迅速,配套设施、生活环境却相对滞后。于是,人们乐业却无法安居,当地居民社区与工业园区之间也存在有形和无形的“围墙”,每天早晚高峰,一辆辆大巴士、小轿车载着园区职工往返市中心和园区之间,形成独特的“潮汐现象”。

  莘庄工业区管理者很早就意识到,不突破产城融合的瓶颈,工业区产业再发达,最终也会陷入留不住职工、留不住人才的困境,长足发展,便无从谈起。

  莘庄工业区所在区域,是上海市郊城镇化最早、最成熟的区域之一。如今莘庄工业区内部和周边生活设施配套一应俱全。硬件是产城融合的基础,但不是全部。多年前,有专家曾评论过工业区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地区。显然,莘庄工业区不愿随波逐流,失去特征和魅力。2011年起,工业区的建设者们决定要圆一个属于园区的文化梦——让人感受到真实存在的文化。

  2012年8月,莘庄工业区发布园区《文化纲领》,提出了“引领绿色智造,实现产城融合”的使命,“共融共赢精进创新”的园区价值观,并聘请叶辛、赵丽宏、屠巴海等沪上文化名人为园区文化建设的顾问;同时,上海市作家协会创作基地落户园区。

  2013年5月,莘庄工业区成立了作家赵丽宏工作室;在首届工业文化周论坛上,中国当代作家王蒙、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哲学系教授汉斯·格·梅勒、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著名主讲嘉宾鲍鹏山等在论坛作主题演讲。

  走进今天的莘庄工业区,随处可以看到、听到属于工业区的文化识别码——工业区LOGO和《超越期待——莘庄工业区之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日渐完备的文化活动设施,更是园区一道显眼的风景。

  “有灵魂的工业区”不是口号,而是由融入职工和居民生活点点滴滴的细节组成。

  工业区的文化建设,更大程度顾及的是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生活品质,让职工、居民生活得更体面、更有尊严。

  在莘庄工业区科创四新基地计划中,明确提出“科创产城的人文风貌是基地生态体系与生活环境的重要指标,并行产城融合,实践‘文化+’独特的基地生产生活方式”。

  充分考虑园区居民的体育健身和公益性文化活动开展的需求,未来几年,莘庄工业区将陆续完成总面积8000平方米的工业区体育中心,以及总面积3.5万平方米的西区文化艺术中心建设。

  低碳带来的“绿色集聚效应

  一提及工业区,总给人烟囱直立、灰尘扬天的印象。而莘庄工业区,却如同一座都市里的花园。在红色主体建筑的映衬下,整个园区更显绿色葱茏。

  2010年,莘庄工业区率先成为全市第一家获得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荣誉称号的园区。由此,跳跃的“绿色心脏”,给园区和企业注入蓬勃的发展动力。

  荣誉只是一个起点,赢得荣誉之后,莘庄工业区一直在思考:如何将绿色效益发挥到最大。时下,在莘庄工业区西区这片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以“环保节能+智能建筑”为切入点,在低碳设施、低碳建筑、低碳管理、智慧园区等方面率先试水,示范效应日益显现。

  今年2月,莘庄工业区燃气热电冷三联供改造项目一次性试运行成功。“三联供”项目一旦投产后,就会同步关停莘庄工业区供热公司原有的5台燃煤供热锅炉,以及25台自备燃煤小锅炉。该项目总投资近20亿元,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并对莘庄工业区周边整体的低碳化发展起到重大支撑作用。

  对于许多慕名来到莘庄工业区的企业,遍布园区的绿色建筑、5A建筑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在此办公,将最大限度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这一方面与诸多知名企业的理念和社会责任相吻合,又能有效地降低企业日常运营成本。目前,莘庄工业区还与上海建工集团、上海建科院等单位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组建了相关开发建设专家委员会、制定了入驻企业绿色指南,还依托大张江和国家、上海市绿色环保建筑的专项基金,设立低碳建设专项基金,以专项补贴的形式,鼓励企业建设更高星级和更佳性能的绿色建筑。

  “绿色智造是一个现代工业园区的核心竞争力,需要扎扎实实,日久为功。”莘庄工业区负责人认为,“绿色智造”不仅是鸟语花香,绿树环荫的花园式办公,也不仅是单纯节能减排的技术措施,而是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构建全方位、有深度、重内涵的生态工业文明。

  莘庄工业区的实践表明,绿色与发展可以融合并进。数据显示,2014年,莘庄工业区经济总量突破1100亿元,税收接近100亿元。

  更重要的是,志同道合的“绿色集聚效益”已然显现。如今,园区形成了重大装备制造、机械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新材料及精细化工和生物医药5大重点产业,产业集聚度达80%;跨国公司占企业总数的80%;其中,500强企业51家,龙头企业产出占总量的80%。目前,园区投资千万美元以上企业100家;税收千万元以上企业12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家;科技研发中心(机构)超100家。这些跨国大企业都非常看重绿色低碳,“越是强大的企业,越具有环保意识。”园区招商负责人表示。

  从内生创新再出发

  今年8月5日,是莘庄工业区的20岁生日。对这座充满活力的园区而言,是又一个新的起点。再出发,未来路怎么走?

  有“不变”,也有“”。莘庄工业区负责人说,莘庄工业区坚持以自主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园区目前有高新技术企业105家,上海市创新型企业17家,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24家,成功上市企业5家,上市材料已被中国证监会受理的企业有2家,闵行区上市扶持企业6家。同时,通过建立研发公共服务平台闵行分中心、莘庄工业区产学研合作促进中心和商会服务平台,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并且建立了完善的孵化服务体系,为服务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和科技企业创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世界范围内的创新热潮,我国发展转型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科创中心的目标,都对莘庄工业区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人才服务和投融资服务成为内生创新转型发展的两大抓手。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美国读书、毕业后在美国工作的詹正云回国考察创业环境。莘庄工业区对他的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短短两周内帮詹正云完成工商登记,并提供场地。喜出望外的詹正云当即辞去美国的工作,开启创业之旅。如今,詹正云已成为“千人计划”专家,其创立的赞南科技也融资2亿元。虽然很多地方补贴千万元希望挖詹正云过去,但他说:“对于创新型企业来说,资金和土地并不是最重要的,优质的政府服务更重要”。

  为让各类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有奔头,莘庄工业区没少花心思。比如,设立专项奖学奖励基金,吸引更多的本市高校毕业生到园区实习与就业,建立园区与本市相关高校的就业联盟。开展人才服务受理工作,设立园区内人才申办居住证积分、上海户籍受理点等,助力员工职业生涯发展。

  在莘庄工业区,“千人计划”、“浦江计划”、“优秀科技带头人计划”和“领军人才专项计划”等人才计划纷纷落地。莘庄工业区也在探索新的合作机制:积极开展联合设立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

  在投融资服务领域,莘庄工业区一方面将打造创新创业服务+投资平台,将莘闵留创园通过股权多元化,引进创新创业集成运营商和战略资本,打造成一个全区域性的创新创业标准化平台,并积极打造科创产业载体,探索科技产业实体投资。

  莘庄工业区还斥资1.5亿元打造近10万平方米的“创智公园”,吸引社会创业支持机构入驻,为创业企业提供资金、场地和服务。与上海交大、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银村镇银行等单位合作,打造科技金融平台与技术育成和转换中心,为园区企业提供专业的金融与科技服务。

  目前,莘庄工业区已经规划和实施服务于“四新”企业的市场化、社会化的8大公共服务平台体系:科技金融平台、行政服务平台(科技中介、知识产权、科技融资、人才服务)、“四新”产业分会、产业战略研究院、研发招标平台、产业联盟平台、加速基地和孵化基地,培育“四新”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逆流而上,扬帆征程。当制造业普遍处于转型阵痛期,当众多其他传统工业园区“夹缝中求存”时,莘庄工业区,再一次先行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