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硕士以上学历达283人 专业特长无"用武之地"
原标题: 上海城管硕士以上学历已达283人,专业特长无“用武之地”
博士城管付翠玉。
在上海虹口区城管执法局政工科的办公室里,36岁的付翠玉正专心拟定一份书面材料。作为同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全日制博士生,她正在努力适应每天都和文字打交道。2012年初,付翠玉成为虹口城管凉城中队的一名执法人员,并在一年前调入虹口区城管局政工科。
付翠玉是上海城管队伍仅有的一名全日制博士生。但是,同样拥有高学历的硕士城管,上海已达到282名,其中大多数都是一线执法人员。2008年5月起,上海对城管系统采取参照公务员管理,招录门槛提高,并先后通过两次专项招录、多次公务员统一招录,不断壮大城管队伍,如今,在上海的城管队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已超过七成,其他队员也均为大专学历。
近日,记者先后采访了多位硕士、博士城管发现,最初吸引他们报考城管的原因,主要是公务员工作稳定等因素,但在入职的初期,面对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执法对象,却都遭遇过“有理说不清”的阵痛期,焦虑、犹豫、退缩,甚至想过辞职。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调整心态、不断积累经验,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都已逐渐适应这份工作,继续坚守在城管岗位。
但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在目前的实际执法工作中,这些高学历城管队员的专业特长却很难得到充分发挥。上海城管系统一位内部人士呼吁,希望能够进一步完善上海城管的体制和机制,细分执法种类,设置一些研究类岗位,给这些高学历城管以更大的舞台,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改变目前“无用武之地”的现状。
博士城管刚开始想辞职
付翠玉是一名国防生,在博士毕业后,服役于部队,并于2012年转业到虹口区城管局,成为凉城中队的一线执法人员。2015年6月份,她又被选调入虹口区城管局政工科,主要从事文字工作,这对于理工科的她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最开始的一段时间,我的心理落差特别大,这份工作和我的专业完全无关,不是我喜欢的行业。同时,由于工龄少,我的薪资、待遇等都不如老队员,再加上学历和专业的因素,在当时中队的工作氛围中,我也很难和同事有深入的交流。”付翠玉说,当时,她想过辞职,也已经找好了另外一份比较适合自己的工作,但在长达三个月的心理斗争之后,她最终选择留了下来。
在作出这个决定以后,她的心态也已调整好,开始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这份工作。“最初,可能是考虑到我的学历和专业,怕我不适应现场执法,所以主要让我负责内勤工作。”付翠玉说,有时候也会跟着老队员出去执法,但主要是以老队员为主,她则在旁边协助,并向老队员学习具体的执法过程,积累经验。
慢慢地,她逐渐适应了一线城管执法工作。“我们每天都很忙,我觉得都是在为老百姓做实事,我们做的事情还是挺伟大的,为整个城市的市容市貌,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而老百姓也是认可我们的。”这样的想法,她也经常灌输给家人,包括正在读二年级的孩子。
但是,外界对城管的误解,却让付翠玉感到很无奈。同学或朋友聚会,往往会有人问起她的工作,当得知有着博士学历的她是一名城管队员时,惊诧和不解是最常见的反应。“在很多人看来,城管是一份上不了台面的工作,负面评价居多。”付翠玉说,而她的硕士和博士同学,大多数都去了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并成为技术骨干。
对于城管队伍来说,高学历队员的优势何在?在付翠玉看来,其实不仅是城管,对于任何工作来说, 除去专业因素, 高学历的主要优势在于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相对更强,领会、变通的速度也相对更快。 但是,在一线城管执法过程中,高学历队员却往往在面对违法违规的当事人时,书生气过多,执法威严不够,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好在现在的执法环境越来越好,执法设备也越来越现代化了。”她说。
如今的付翠玉,已经很少会主动想起自己的专业,但看到当年的同学都在从事着自己喜欢的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依然略感遗憾。“其实每个人都一样,不一定是学什么专业,就一定要从事相关的工作,读硕士、博士都是为了多一份经历,而不是为了谋一份职业。”她这样对记者说,也这样对自己说。
“可以说,在目前的城管执法体制下,像付翠玉这样的高材生还需要更好的工作平台,给予他们用武之地。”虹口区城管执法局党委书记、局长李磊说。
硕士队员首次执法手足无措
李川。
“第一次去现场执法,面对工地门口卖盒饭的,我觉得手足无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29岁的李川,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自己刚入职时的“囧样”。李川是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14年毕业时,由于觉得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做老师,他选择了考公务员,并成为浦东城管世博中队四分队的一名一线执法队员。
刚走出学校的象牙塔,毫无社会经验,需要与小摊贩、建筑工人、土方车司机等人群打交道,这让李川觉得有些无从适应。“面对这些执法对象,却有种‘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感觉。”他说,刚入职时出去执法,他会告诉对方,“你的行为违反了什么法,需要怎么处罚”,但对方就会说,“你说的什么,我都听不懂”,然后他就接不上话了,觉得手足无措。
有一次,李川和一名老队员一起出去巡查,发现有个曾经被罚过的摊贩在一个工地门口卖盒饭,还撑着一把很大的遮阳伞,影响到附近的交通。但是,当两人进行劝离时,对方却拒不配合,连伞都不肯收起来,两人只好将执法车开到入口处,堵着对方不让他卖。这时,对方就开始对他们进行谩骂,李川一冲动就想强制执法,但老队员劝住了他,并告诉他,如果这时强制执法,必定会引发肢体冲突。随后,这名老队员叫来了同事,用执法车将对方的摊位围住并等待,果然过了一会,对方就主动离开了。
李川说,刚入职时,面对不讲理、无法沟通的当事人,他有时会萌生“不想干了”的念头,但是冷静下来分析,觉得导致自己不适应的原因无外乎两个,一个是面对违法当事人自己会紧张、手足无措,另一个就是执法经验不足。想明白这点之后,他便调整心态,并不断向老队员请教、学习,和新队员讨论、分享,约半年以后,他就已经可以比较熟练地进行现场执法了。
“在读书时,我曾认为,城管是一个讲求强势执法的部门。”他说,但经过大半年的一线执法工作,他的想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发现,仅单纯执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服务需要做在执法的前面,做到“在执法中服务,在服务中执法”。“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执法与管理不是一体的,城管只能执法,但在服务过程中,却没有管理权。”
与李川同时进入四分队的武震,毕业于上海海洋大学生物医学专业,拥有硕士学历的他,曾经做过实习医生。但是,他最终却选择了做一名城管,原因有两个:第一,爷爷是一名老红军,他有“制服情结”;第二,他如果从医,也是做研究的医生,每天与实验仪器打交道,却很少与人交流,这让外向、爱动的他难以接受。
由于性格比较开朗,喜欢与人打交道,再加上自己做实习医生时也曾经做过行政工作,武震觉得自己基本上没有“阵痛期”。“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武震说,一方面,自己考到浦东城管后,被分到世博中队这个活力十足、有工作热情的年轻的团队,另一方面,自己的师傅执法经验丰富,跟着师傅学到了很多东西,所以适应这份工作的时间,比其他人都要更短一些。
高学历队员欠缺的是经验和气场
武震。
鲍国祥是浦东城管世博中队四分队的队长,也是李川和武震的师傅,拥有20多年的城管执法经验。“我带的两个徒弟,都是硕士研究生学历,他们虽然读书很好,但都是第一次接触社会,特别是李川,与陌生人打交道时比较羞涩,有时候话说到一半就会停顿,不知道接下去要说什么了。”鲍国祥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至今仍记得第一次带着李川去“赶摊头”时,对方一说话,他就脸红,也不说话。回到办公室后,鲍国祥问李川有什么想法。“他说,我觉得我们是穿制服的执法人员,他们是违法的,为什么反而态度那么强硬,我们却很弱势?我就告诉他,不是这样的,其实我们面对的也都是弱势群体,如果他们经济条件好,也不会来摆摊,我们在执法过程中,也要从他们的角度想一想,好言相劝,他们一般都会配合。”
鲍国祥说,李川刚入职的前两个月都是晚班,他只要出来执法一般都带上李川,让李川跟着他学习执法方式、注意事项,帮助李川分析案情,积累经验。两个月后,他开始让李川独立立案,让一名老队员跟着,但嘱咐老队员只是观察和协助,主要还是让李川自己处理。
在鲍国祥看来,李川的性格相对内向,但很细心,帮他分析时会拿笔记下来;武震的性格比较外向,刚开始出去执法时虽然也是新手,但能说,嗓门又大,对方也不太敢小瞧他,只是有时候会有点粗心。但两个人都很热爱这份工作,有积极性,又爱学习和讨论。“经过一年多的执法,他们都进步很快,应该说现在已经毕业了,能够独当一面了,但是经验和气场方面还有所欠缺,这个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此外,李川和武震的高学历优势也很明显。四分队负责的区域是前滩地区有很多建筑工地,而这些工地大多都是央企、国企、外企的大楼,在现场负责的项目经理的知识水平也都很高,对于建筑工地的管理涉及PH值、法律法规等专业知识,高学历的队员比较容易和他们沟通;有时,建筑工地还会有美国人、韩国人等外籍人士管理,在执法时也需要队员用英语交流。
“这些执法工作,对于队员本身的知识素养就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李川和武震就能完成得比较好。”鲍国祥说,现在的执法内容跟以前相比已经大不相同了,特别是世博中队所管辖的区域,更考察综合能力,更需要知识水平比较高的队员,这些队员与那些知识水平同样比较高的项目经理等建筑工地管理者,能更好地进行沟通。“当然,有些项目经理明知道自己违法,还会想办法回避,我就告诉他们,必须掌握话语主动权,不能被绕进去。”
创造机会让高学历队员发挥优势
事实上,在上海全市城管系统中,浦东新区城管执法局硕士城管最多,共有85人。其中,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世博中队,57名在编人员中就有12人具有硕士学历,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更是达到92%以上。这些硕士城管,在这支年轻的队伍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每次提到这些年轻人,我都感到很自豪。”世博城管中队的中队长张斌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一线城管执法对理论知识的需求并不是很强烈,而是更需要丰富的执法经验。然而,这些高学历的城管队员,几乎每个人都能通过老队员带新队员、以及自己较强的领悟学习能力,不断积累原本最缺乏的执法经验,很快适应这个岗位。
在张斌看来,这些高学历的城管队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管的整体形象,虽然日常执法工作或许并不需要硕士学历,但在另外的宣传、培训等很多方面,还是很需要这些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来不断提升城管队伍的整体水平。而在很多工作中,张斌也会专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挥专业特长的机会。
“比如我们中队自己内部的培训课,我会请他们做不同内容的讲师。”张斌说,平时,中队会经常进行内部培训,而这些培训的讲师,就是李川等拥有自己的专业特长的普通队员,具体包括心理咨询、旅游、投资、理财等方面。此外,在各种志愿者活动中,这些高学历城管队员也会“挑大梁”。“一方面,借助于这些人才,弥补了城管过去缺乏的一些‘短板’;另一方面,也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他说。
细分执法种类,高学历城管才有“用武之地”
来自上海市城管执法局的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城管系统共有7300多名工作人员,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为5315名,占总数的71.2%。在5315名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城管工作人员中,硕士研究生有282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一线执法人员。
上海的城管执法队伍到底是否需要高学历的人才?“肯定是需要的,但必须在进行体制改革、对执法工作进行细分的基础上。”在上海城管系统一位内部人士看来,目前,上海的城管体系还不够完善,仅仅是“四肢健全”,但却尚未形成“集成大脑”。在现有的体制、机制下,城管执法人员并没有明确的分工,而以目前的执法难度,并不特别需要硕士甚至博士这种高学历的人才。
“城管执法工作,应该细分成不同的执法种类,对学历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上述人士表示,高学历的硕士、博士生,应该更多地去做研究工作,比如研究法律法条、执法装备等,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而日常执法工作,可能更需要情商和社会责任感。”他举例称,比如说执法队员的装备方面,公安部有专门负责研究警务装备的研究所,所以公安人员的装备很科学,但是城管没有,城管队员的自身装备是非常欠缺的,而这些都需要精细化研究。
在上述人士看来,上海城管体系还存在很多“短板”,具体包括勤务、装备、法律、培训等多个方面。“首先,勤务不够规范,全市城管系统没有统一的勤务,也没有专人去研究这块。”他表示。其次,城管队员都缺少装备,急需研究并配备。第三,法律方面也不够完善。
“目前,城管部门共有300多项执法内容,但其执法依据却散落在各个部门的法律法规之中,却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他说,在现有法律中,哪些是可行的?哪些可以竞合?在对内法律中,队伍应该如何管理?城管的自身安全如何保证?这些都需要研究、完善。此外,在专业培训方面,也需要高学历的人员去做,要让这支队伍始终保持新鲜,不要陈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