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龙舟赛如何划向国际 专家:提升赛事标准

21.06.2015  11:02

  原标题:城市龙舟赛如何划向国际

  李慧芳,上海阿婆,家住苏州河边的中远两湾城。搬来近十年,每逢端午,李阿婆家总是挤满了亲朋好友,隔窗观望苏州河上热火朝天的龙舟赛。

  看了十年,李阿婆似乎也摸出了点门道:赛事规模越来越大,参赛人数越来越多,比赛也更专业、更有国际范儿了。“早些年,都是自娱自乐为主,还有翻船的情况;现在外国人多了,每支队伍划得又快又好。”李阿婆作此详解。今年,为了助兴,李阿婆还在赛道岸边教各方观赛者包粽子的技巧,不亦乐乎。

  衍生活动丰富了,外国面孔多了,缘起于苏州河的上海城市龙舟赛就能由此划向国际吗?答案是否定的。将城市龙舟赛打造成一项国际赛事,我们需要做的还有更多。

   标准、标准,还是标准

  这个端午,全国各地但凡有水的地方,似乎都在举办赛龙舟,但真正吸引国际顶级队伍参与的还是极少数。据业内人士介绍,顶级队伍大多聚集湖南、广东等地。

  苏州河上的城市龙舟赛已连续举办了12届,参赛人数累计超过1万余人,参赛国家和地区达20多个。特别是今年,共有来自德国、保加利亚、英国领馆、挪威领馆、加拿大领馆,中国香港、澳门等国家或地区的八支参赛队伍,而家庭龙舟组别还有两支境外队伍参加。

  上海龙舟协会监事长李建新介绍说,尽管近几年参赛的国内外队伍水平不断提高,但真正称得上顶级的仍是凤毛麟角。成绩,佐证了李建新的说法。赛前,有媒体采访李建新,问200米赛道的成绩大概是多少?李建新一拍胸脯:“40秒左右。”而事实是,参赛队伍的最好成绩是1分钟以上,这让李建新顿觉失落。

  这位水上运动领域的“老法师”直言,没有顶级队伍,何称顶级赛事?他列举了前段时间在沪广受追捧的国际马术赛、网球大师赛等,“来参赛的都是世界各地一等一的好手,这才算是全球赛事,而不是自娱自乐型的友好邀请赛。

  国际赛事,除了运动员之外,还需要达到世界顶级标准的各项硬件设施。比如,赛道两旁的消浪设施、赛道当中的观众席等,“无法一一穷尽,但没有顶级标准,赛事的扩大及推广就会遭遇障碍。

   国际化还需拿情感和文化说事儿

  虽然苏州河龙舟赛存在诸多“先天不足”,比如水道狭窄、赛道较短等。但它也有其特别明显的优势:“那就是人与一条河流之间的情感,人与一座城市的情感。”李建新认为,情感上的共鸣,将是城市龙舟赛国际化的路径。

  李建新说起苏州河龙舟赛的起源。上世纪80年代末,上海市委、市政府启动了浩大的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成效显著,苏州河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和提升。水清了、岸绿了,历史性的巨变,让人们加深了对这条河流的眷恋,也由此萌生出举办凸显城市个性、河道特点的“城市龙舟赛”。古老的龙舟习俗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融于一体,在李建新看来,这是城市龙舟赛划向国际、传播海派文化的一条捷径。

  除了情感的共鸣,如何拓展城市龙舟的“文化范儿”,也是各方思考的议题。作为多年龙舟赛的主办方,普陀区政府也表示,将借鉴大型国际赛事,在城市龙舟赛基础上拓展衍生经济、特色产品及文化交流。“我们憧憬在龙舟赛这个平台上,出现诸多国际性体育文化、科技学术、生态环保、经济商贸等交流活动。”普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的龙舟赛凸显了主办方的“国际化探索”:河道内办赛的同时,在一旁的梦清园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国际民俗展”,弘扬和传承世界各国在社会演变的历史长河中保留下来的优秀民俗传统文化,搭建中外文化交流平台。民俗展除了展示中国的传统民俗和民间技艺,组委会还特别邀请来自墨西哥、保加利亚和匈牙利三国展示当地传统特色工艺品,原产地特色酒类、酸奶、玫瑰精油等产品。活动吸引了各国驻沪领事夫人前来学习包粽子、扎香袋等民俗技艺。

  李建新说:“不能把中国的粽子、香袋硬生生塞给他人,而要主动走出去,找到类似的‘粽子兄弟’‘香袋姐妹’,找到不同国家和地域文化上的情感联结点,从而传播文化,收获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