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城市更新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图]
9月2日,2017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年会暨“2017城市更新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文治堂举行,会议主题为“城市更新与城市治理——从战略到策略的转型创新”。本次会议是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上海交通大学指导和支持下,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主办,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上海市城科会、上海市欧美学会哈佛校友会,交通大学城市更新保护创新国际研究中心、安墨吉设计公司共同协办。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姜斯宪,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长、住建部规划司原司长孙安军,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局局长孙继伟,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常委副校长伍江,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秘书长曲长虹,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建南,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周薇及城市更新委员会35位委员和来自全国各地80余个单位,4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畅谈城市更新和城市治理。会议由城市更新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系王林教授主持。她表示,通过聚焦城市更新,开展城市更新与城市治理重大学科问题研究,将积极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姜斯宪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2010年世博会后,社会对城市建设发展理念产生了很多新的理解,不能简单追求城市每天都出现的“日新月异”变化。他指出,上海党代会报告提出了一些温暖人心的话:城市道路是可以漫步的、建筑是可以阅读的、城市是有温度的。他表示城市应该让人生活更美好,城市更新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姜斯宪同时谈到,作为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的院长,他正致力于联合上海市政府共同把大学的治理与城市的进步有机结合起来。希望通过学界共同的努力,把城市治理这篇大文章做好。
伍江在致辞中指出,对于城市而言,城市只要在不断地生长,就在不断地更新。为了能够让城市更新这样一个学术概念更加回归本质,更愿意用“城市更新”而不是“旧城改造”。城市发展的本质上是更加小规模、常态化、永恒地一种更新。他希望学术界能更多地积极参与城市更新讨论,更多地贡献智慧,为国家城市的健康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阳建强教授致辞。他指出,城市更新是一个更加广泛的话题,需要政学界、市民、企业多方面共同努力来共同探讨。会议从城市更新、城市治理两方面共同展开,同时从战略到实施,既有宏观的,又有实施操作相结合来探讨。这对今后城市更新的讨论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孙安军作“刚柔并济 内外兼修——城市更新实践的思考”主题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我国城市发展将出现“四大转变”:一是由人口数量和城市规模扩张向重视城市发展内涵和质量转变;二是由重视物质和实体空间规划建设向重视城市文化和精神塑造转变;三是由经济发展转向重视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的转变;四是由粗放集权式城市管理向精细化和科学化决策转变。他表示,城市更新将成为新时期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标志。他强调,“城市双修”是城市更新的一种方式,针对城市超快速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缺憾加以弥补,关注的是补短板、补欠账。城市更新既要对物质环境进行修补,也要对城市软环境进行修补,在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同时,要关注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城市精神的提升。
孙继伟作“城市更新新里程——上海城市更新中的空间治理探索”主题报告。他表示,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从单纯的推倒重建和物质环境改善行为,转向更多元、更审慎、更关注城市整体环境提升的城市改造综合行为。他指出上海的特色“有机更新”之路:一是城市成长过程,也是修补短板和问题治理的过程;二是强调历史人文和自然生态传承,也是强调城市品质和功能再造的过程;三是质量和效益提升的过程,也是各方共建共享的过程。他强调,在资源环境紧约束的背景下,新一轮的城市更新不仅限于居住改善,更要关注商业商办、工业、公服、风貌保护的统筹。上海已进入“全口径、全市城、全社会”的有机更新阶段,致力于“更加关注空间重构和功能复合、更加关注历史传承和特色塑造、更加聚焦生活方式和空间品质、更加强调‘低影响’和‘微治理’、更加重视城市安全和空间活力、更加关注公众参与和社会共治”的空间治理策略,实现城市空间重构和城市活力提升,进一步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本次论坛共有11位来自不同城市的专家分别就北京、重庆、广州、上海等各地城市更新与案例分析汇报,内容丰富并进行充分的观点互动,现场交流踊跃,气氛热烈。
闭幕式上,周薇致辞。她感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给予指导以及所有协办单位给予帮助,希望上海交通大学能够和专家学者们一道为我国城市更新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