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她见证地铁长成“青年” 张铁英与上海地铁
张铁英亲眼见证了每一条地铁线路的诞生,“我挺自豪的”。
24年前的上海,地铁是这座城市的“奢侈品”。如今的上海,人们出行已经离不开它。
在这座城市的“生命线”的背后,除了那些在车站里看得见的乘务员、列车司机,更有一群“看不见”的人。张铁英,这个名字里有个“铁”字的普通工人,从她成为上海第一批地铁职校生起,就将命运和地铁紧密联系了起来。
“想当年,我们看到1号线第一节车厢的时候,就像看到了西洋镜。这些年,我亲眼见证了每一条地铁线路的诞生。”张铁英为上海轨交的发展感到自豪。
“地铁刚开通的时候,乘的人不是很多。那时公交车只要5角,地铁票价要2元,在当年算很贵了,很多市民都不乘地铁。但这些年来,市民出行越来越离不开地铁了。”
1992年,出生于1973年的张铁英从上海铁道学院和上海闸北职校合办的地铁专业毕业,分配到了上海地铁运营公司通号分公司。
亲朋好友每每询问她在哪里工作时,她回答地铁公司。对方都是一阵叫好。“那个时候上海地铁还没开通。实际上,他们中谁也没见过真正的地铁长啥样。”张铁英笑着回忆说。
1993年上半年,当1号线的第一节地铁车厢从吊车上被缓缓放下。她和小伙伴们挤破了头跑去围观,见证了这一神奇的时刻。“1号线的车厢都是一节节从德国运过来的。起初,我们看着德国工程师在那里拼装调试,新招的驾驶员学开车觉得很新鲜。现在天天看到,已经不稀奇了。”张铁英口中的第一节车厢成了后来放在了位于10号线的地铁博物馆里。
1号线试运行前,张铁英第一次到梅陇基地报道,讶异于那里的荒凉。下午5点多,她和女同事一起到施工场地储水,合力扛到4楼。她用荒凉、郊区来形容那时的锦江乐园。
1993年1月10日,1号线南段(锦江乐园站—徐家汇站)上行线建成,先通了一根隧道,铺好钢轨装好接触网。同年5月28日,南段上行线开始观光试运营,用1列车来回跑,单程12分钟。上海成为继北京、天津之后,中国内地第三个拥有地铁的城市。
1995年,随着1号线上海火车站到锦江乐园站段的全线通车试运营,带给周边的商业、生活住宅区更多生气。
“其实,地铁刚开通的时候,乘的人不是很多。那时公交车只要5角,地铁票价要2元,在当年算很贵了。很多市民都不乘地铁。但这些年来,市民出行越来越离不开地铁了。”张铁英说。
最初,张铁英从事的是室外设备检修、维护保养工作。作为地铁新人,她的经验不足。幸好那时的列车数不多,除了上班略有些远,工作相对清闲。彼时住在普陀区宜川地区的她每天从224路公交车的终点站坐到终点站,路上要耗费一个半小时。
1号线开通后,她搬家到大华。每天回家,她都会坐一号线到上海火车站,再换乘半小时的公交,每天路上也要一个小时。
2000年6月11日,2号线(中山公园站至龙阳路站)正式通车开始运营,从1号线到2号线,中间跨了7年。但这些年,地铁的建设速度堪称日新月异。前不久,领导曾和她谈过话,“铁英,你要好好规划工作安排,要多少人,维护多少设备心里要有个底。”张铁英感到了莫大的压力,继电器检修需要手工操作,人越多、活就越多,难保不出故障。随着线路增多,她唯一的使命就是将设备的故障率降到最低。
“我记得乔布斯曾经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里说过:你永远不知道你今天学到的,何时会在你生命里再次出现。”
1992年参加工作前半年的实习期,为确保1号线的顺利开通,她在老师傅的带领下对信号机房里的信号设备进行配线和焊线。张铁英的手烫出了泡,生出了老茧。“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有多功能触头,都是靠手焊,焊头表面要光滑平整。”
她上的是晚上7点半到早上7点半的班。一旦晚上接到列车故障,就要第一时间赶过去。那时,她最怕的是夜间轨道车掉轨。
继电器被业内人士称为“保护列车设备的第一开关”,是保障地铁信号设备正常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1997年,她正式调入继电器室内班组时,班组只有2个人,加上她也只有三人。这些年上海地铁的线路迅猛增长,人手不够了。作为班组长,现在的她手下有十七八名工人。
20年如一日,张铁英始终没有离开这个岗位,从工人到大师,仿佛弹指一挥间。张铁英有一门绝活,只要将一个继电器拿在手上,不用仪器,透着光、手上来回拨弄几下她就可以立即判断其是好是坏,通过眼睛和手就能知道工人调试安装得好不好。她曾创下了一个月光凭肉眼,不用工具检查几百台继电器的最高纪录。
从业继电器检修那么多年,令她印象最深的是2014年的一天,9号线杨高中路二级道岔发生道岔故障,应急抢修人员赶忙把疑似故障的继电器送进蒲汇塘基地。张铁英的徒弟小廖经过多次调试测试以后,依然确信继电器是合格的。
继电器不起作用,原因又查不到。事情陷入胶着。十万火急下,张铁英亲自出马赶赴现场一探究竟。晚上11点,夜深了,张铁英和技术科的王勇在信号机房里一遍又一遍反复地操练着转辙机设备。
夜间检修的时间即将结束,留给他们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你说会不会是因为继电器的插座没插好造成的短路?”张铁英突发奇想。
“有这个可能,我们来模拟一遍。”随着道岔的定位失表,故障重现了!继电器是合格的!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尽管已经成为继电器领域的“老法师”,但她仍不忘继续深造。2014年,经过维保公司的层层筛选,她成为了维保“三师班”的成员之一,进入上海电视大学,重新坐进课堂,进行了为期3年的在职本科学习。
“我记得乔布斯曾经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里说过:你永远不知道你今天学到的,何时会在你生命里再次出现。”张铁英利用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对班组的台帐管理进行深化改革,完成了继电器班组的仓库标准化,台帐标准化的作业流程。同年,她和她的团队成立了“张铁英工作室”,开启了科研创新之路。
她通过缩减内控指标,将现在继电器故障发生率由原来的30%降到10%,同时一次验收合格率也由80%上升到95%;独创的“色标识别法”,有效提高了现场工作人员关于继电器故障的检修效率。
成立工作室以来,其负责设计制作的进口继电器测试台、DBQ断相保护器测试台、德国HOZ-462继电器测试盒,累积为公司节约资金约150万余元。
2016年,“张铁英技师创新工作室”成为本市首批30个“技师创新工作室”之一,她所在的班组创下了连续三年“检修合格率100%、责任故障数0起”的成绩。
“我和上海地铁的感情很深。这么多年,看着它成长,就像一个人从婴儿到少年到青年,我挺自豪的。”
这几年,班组里多了很多90后小鲜肉。对于新人,她颇有些感慨,“我发现个别年轻人不太能吃苦。但他们也有优势,知道很多新鲜事情,在这个数据化的时代,也教会我不少东西。现在我要做的是培养年轻人对工作的积极性。”
对于近年来流行的工匠精神,张铁英是这么看的。班组里有位60多岁返聘的老工程师,这些年他默默无闻地画图纸、研究电子设备。“我个人非常欣赏老师傅这一代人,有的成果不是一时半会能出来的,需要脚踏实地钻研几十年。现在这个时代,有人也许会觉得当个工匠挺傻的,工资也不高。但我觉得这个想法是很狭隘的。一个人的价值体现不完全在钱多钱少,而是一种成就感。”
虽然有“铁娘子”之名,但生活中的张铁英在同事们眼中活得也十分精彩。记者面前的她穿着得体,化着淡妆,打扮时髦。她笑言,“女人不光在工作上要往前冲,在生活上也要有质量,活出精彩。我不会光埋头工作,也会和家人旅游减压。”
有时候单位事情多了,她感到压力很大。就回到家中和养了10年的狗狗对话。望着窗外,吸口松江郊区的新鲜空气,就什么事都看开了。
这些年,上海地铁从1号线一根独苗到变成14条。她与地铁也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和上海地铁的感情很深。这么多年,看着它成长,就像一个人从婴儿到少年到青年,我挺自豪的。上海地铁已经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轨道交通翘楚,特别是很多外地地铁兄弟单位,每次都点名到我们这里来培训、参观。现在,我们已经在启用中国制造的地铁。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完全可以自己去研发、制造中国地铁。”
2017年春节前夕,张铁英站在了上海戏剧学院的舞台中央,获得了属于一个上海地铁人的最高荣誉——2016年度上海地铁风采人物。而她也真正完成了从一个技术工人向一名技术大师的蜕变。
来源: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