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情社情观察中放飞青春梦想

16.08.2017  19:42

洱源,是高原明珠洱海的发源地,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7月22日至8月4日,上海交通大学“储梦洱源·才汇交通”社会实践暨“荣昶储才计划”二期赴西部地区实践活动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开展。通过为期两周的实践,同学们一起参加分享交流、学习农活劳作、实地走村入户、开展课题调研,在共同努力、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最美好的青春记忆。

储知为源,学会倾听:从分享交流里汲取经验

真实的西部基层究竟是怎样的?精准扶贫工作是如何开展的?带着这样一个个的疑问,同学们登上了开赴昆明的长达36小时的火车。在洱源的10多天里,从大学生村官的感悟分享到基层工作的座谈交流,从革命战争的战友情谊到扶贫问题的实际处理,实践团成员们正是从这些分享交流里汲取了经验,建立了对西部国情最基础、最直观、最真实的认知与看法。

褪去浪漫情怀,扛起现实责任!从外往里看,洱源是蓝天白云炊烟袅袅的田野乡村;从里往外看,大学生村官们眼中更多是扶贫攻坚、洱海治理的各类实际问题。7月25日晚,洱源县大学生村官排长兼茈碧湖镇丰源村大学生村官张晓琼、三营镇新联村大学生村官李勇等为同学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李勇告诉同学们:“村官所遇到的问题看起来皆是小事,但又无‘小’事,每一件都关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大学刚毕业的村官哥哥在翻山越岭、走村入户时累到昏迷;扶贫工作开展后除了春节便不休任何假期;“幸福就是隔壁大妈的一碗热面条”;“人民群众是可爱可敬的人,他们真的值得我们学习”……这一桩桩真实的案例、一句句朴实的话语呈现在同学面前,大家感受到的是当浪漫情怀褪去之后,留在大学生村官们肩上最真实的现实责任。

扶贫不仅是扶智,更重要是扶志”,7月27日晚,茈碧湖镇副镇长赵文佶、镇纪委副书记郭丽涛、镇双代管中心主任苏万炜等向同学们介绍了扶贫工作中实际可能存在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从“精准识别”、“异地搬迁”、“建档立卡户”等同学们有些陌生的词汇,到自然资源限制、传统文化影响等现实中具体的问题,赵文佶说:“我们努力地要把每一件工作做好,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小事,就是为了让国家的扶贫资金能落到实处,让老百姓感受到国家扶贫政策的好处。” 这些肺腑之言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基层并非庙堂之高,但仍需“忧民”之心,扶贫攻坚绝不仅仅是资金投入那么简单,必须从基层做起、做点滴做起。

洱海作为中国第七大淡水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称。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长期污染,洱海两次大规模暴发蓝藻,水质一度下降。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7月26日晚,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茈碧湖镇工作队队长字宏兴、副队长段思群等为同学们介绍了洱海保护治理的总体情况,并就工作中面临的阻碍、环境保护下的扶贫工作、湿地建设中的征地问题等方面进行解惑,让同学们更加全面地看到了洱源人民保护洱海的决心、治理中取得的成效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不仅是马路边的宣传标语,更是扎根在每一位工作队员和洱源人民心里的共同愿望。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当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最前线。7月30日上午,3位曾参与战斗的老战士向同学们讲述了他们的切身感悟和感人事迹。无论是八天八夜抢修道路,还是在艰苦条件下从事地形侦查,抑或作为先锋队攻占山头,回忆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老前辈们虽已年过半百,但说到动情处仍数度哽咽。“我们都老了,祖国的未来要靠你们”,这些嘱托将激励着同学们牢记使命、勇担大任。

福田村、福和村都曾是洱源县重点帮扶的贫困村,近年来在易地扶贫搬迁、公共场所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7月29日,同学们赴这两个村开展实地走访。村子里开展了哪些经济作物种植?扶贫干部的走访记录是怎么完成的?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和实际需要是怎么和各项帮扶措施关联的?有了问题,同学们三五成群,拉上村民席地而坐,随时随地就开始交流。这样的交流使同学们看到了贫困村在脱贫扶贫过程中的艰难过程,更深刻感受到了当地广大干部群众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储识为基,眼见为实:在实地探访中明情寻理

看100部采访视频都不如实地走入农户的家中,看100张洱海的美景图都不如真真切切地去走近她。从走村入户到水处理示范工程探访,从大理研究院到多民族融合村落考察,同学们体验了更为深刻的“眼见为实”。

丰源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上海交通大学挂职干部孟祥琦深情告诉同学们:“扶贫路上没有优秀,只有合格”。实践期间,同学们赴洱源县茈碧湖镇丰源村和牛街乡福田村、福和村等地开展了为期两天的入户走访,实地了解经济作物种植及家畜养殖情况,认真进行走访记录,通过详细询问家庭人口、收入开支和具体困难等基本情况,深入探究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和实际需要,以及各项帮扶措施的落实情况。“敢叫日月换新天”“不破楼兰终不还”,通过与驻村工作队员、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以及当地村干部的交流接触和实地的走村入户、探访调研,同学们更全面地了解到扶贫政策的实施情况;也引发大家理性思考当前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更让同学们体会到基础扶贫工作开展的不易。

7月30日上午,3位曾参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战士和同学们共同观看了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式直播。观看结束后,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名国防生,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王崇焕同学代表大家向几位老战士郑重地敬礼,并动情地说:“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但终需要有人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追寻自己的价值。所谓价值对有些人可能仅仅意味着很高的收入,但我相信像陈岩石那样地背炸药包、为了国家和民族贡献力量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我们要继承革命先辈们的荣光,在祖国建设的各个战场上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继续前进。

洱源素有“梅果之乡”的美誉。云南大理洱宝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是洱源县最大的专门从事梅子基地建设和梅果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及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7月31日上午,同学们前往洱宝实业进行参观学习。在身着白族特色服饰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实地参观了梅果生产基地、污水处理设备、梅果加工中心和饮料生产线车间,并参观了梅果系列产品展销厅和梅文化展厅,领略了洱源县梅果产业的发展潜力与蓬勃生机,了解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验做法,对洱源县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有了直观的感受和更深的认识。

要通过实践深入了解大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将来有机会为大理的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8月1日上午,同学们前往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进行了参观学习。研究院老师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研究院的概况、现状和发展方向。研究院立足大理、服务云南,以研究院、大学科技园、产业化基地为一体的“三合一”运行模式,立足校地双方互利双赢,有效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十一五”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孔海南教授主持了包括面源污染控制、入湖河流综合治理、湖滨与缓冲带建设以及湖湾综合整治等一系列的技术研究,并且开展了工程示范,他和他的团队用10年的积累、5年的实践、3年的攻坚在大理洱海获得了丰硕的治理成果,与云南省洱海治理战略、大理州保护方案及全流域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了科学的洱海治理与保护模式。8月1日上午,同学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罗时江河口湿地示范工程,详细了解了湿地运行情况和洱海及附近水域水质处理效果,感受了孔海南教授扎根洱海治理水污染的重大成效,更看到了交大人在洱海保护中的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

洱源县三营镇共和村郑家庄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村庄,全村125户、525人,分别有汉、白、藏、傣、纳西、傈僳、彝共7个民族。长期以来,郑家庄的村民团结互助,相互交融,和谐相处,曾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的荣誉称号。7月31日下午,同学们前往郑家庄参观学习。“我为全村守一周,全村为我守一年”是全体村民的共识和心声,也深深感动着学员们。它展现了我国农村民族融合的优秀典范,更让大家对民族融合发展和基层法治建设有了更深的思考。

梨园村地处茈碧湖北岸,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是洱海源头的一个白族聚落村寨,因村中遍地栽种古梨树而得名为“梨园”村。7月31日上午,全体成员前往梨园村,参观了解了当地农业旅游开发现状。令同学们动容的,梨园村的餐饮客栈当前基本都处于停业整顿。经村干部介绍,经营者都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农民,当大家了解到水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后,都十分配合进行停业改善了。通过跟随当地村干部实地探访,学员们对农业旅游开发的现状和问题展开思考,从另一个侧面探寻了我国农村建设的经验与困境。

储行为实,脚踏实地:以力所能及为身体力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国情社情的复杂程度,远不是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全面掌握的,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工厂车间、走进学校社区,同学们在学习中积累知识,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7月25日至27日,同学们赴洱源县茈碧湖镇丰源村的上村自然村、大南山自然村和上龙门自然村等地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学农帮农活动,通过烟苗养护、植树造林、采摘菌菇等形式多样的农活劳作,学习农活方法、增加农活体验、丰富农活认知。对许多同学来说,这是第一次走进田间,近距离感受农村生活。如何将课本中学到的 “顶端优势”应用到实际?如何运用铁锹与锄头实现松土与送土?什么样的菌子是有毒的?三日的劳作让同学们知农事、体农情,但对于当地百姓可能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方式。带着这样的体悟,在高温酷暑、蚊虫肆虐的环境下,同学们完成了6亩烟草地的烟花采摘、93棵松树种植、攀登至海拔2400多米的山坡上采摘菌子,深入了解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

南极完小是丰源村为数不多的几个山区校点之一,坐落在海拔近3200米的高山上。曾经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为了大山里那些渴望读书的眼睛》的主人公,正是在南极完小已经代课26年的李峰老师。这是大山里的一种情怀、一种坚守,正是这仅有的6间教室和7名乡村教师,构成了近200名孩子对教育的全部希望。活动当天,40分钟颠簸车程、3000多米山路蜿蜒,大雨滂沱、石流泥泞也没有阻挡同学们前去的动力。大雨中,同学们接力传递爱心礼物,新的书包、文具从路边的车上送到孩子们手中。教室里,同学们为每个年级的孩子都准备了丰富的活动。一、二年级的万花筒、看图说话;三、四年级的吸管乐器、七彩绘图;五年级的生物知识讲座、拼图游戏;六年级的科学实验、梦想交流,同学们被孩子澄澈的心灵打动。同学们深知,半天的活动并不能为当地孩子带去太多的改变,但依旧真诚地希望,今天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种下一个希望,在明天,可以真正地有能力为孩子们搭起一座通往外面的梯子。

7月30日下午,同学们步行前往洱源县南山革命烈士纪念园,深切缅怀积极献身于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富强、真理探索传承的革命先辈们。在低回的哀乐声中,全场肃立,同学们向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共和国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默哀。发言代表、来自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张竺林同学说,同学们既要牢记英烈们顽强不屈的革命意志和源远流长的爱国精神,也要以实际的行动去践行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使命。随后,同学们在濛濛细雨中,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手执黄色鲜花,表情肃穆,向烈士纪念碑鞠躬并敬献鲜花。朵朵鲜花,象征着革命先烈的伟大与无私,寄托着同学们的深切追思和无限敬仰。

储思为志,放飞梦想:调研思考后笃志远航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为期两周的实践过程中,同学们每天看到、听到的信息量都非常巨大,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帮助大家更好的吸收和成长。不论是同学之间的分享交流,还是小组的课题调研,都让大家带着问题去看、去听、去做。

顾不上翻山越岭、农活劳作的疲惫,只要时间允许,同学们每天晚上都会在阶梯教室里自由分享对于实践的感悟。从扶贫政策到入户心得,从调研见闻到采访实录,同学们有的对扶贫政策的精准性展开思辨,有的对扶贫的长期效果建言献策,还有的结合自己的调研过程总结反思、寻求建议,各种思想在不断碰撞中愈加深化。这样的分享交流会在实践期间还有很多,有的依托网络进行,有的甚至在田间地头开展,但不论形式,各种观点在碰撞中愈加深化,在取长补短中得到切实的提高。经历只是经历,但在内心沉淀、反思之后,大家得到了弥足珍贵的思考和成长,带着这样的收获再投入第二天的实践,所见所闻又有了全新的意义。

实践期间,同学们还就《乡土中国》一书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读书会。7月31日晚,同学们就三个议题进行了分组讨论。从差序格局在中国乡村现代化中体现的正、反面作用到礼治秩序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产生的正、反面影响,再有对洱源当地血缘和地缘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同学们以这几日的观察和亲身经历为例印证并补充了书中的观点,在思辨中加深了对乡土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理解。

小组课题,带着问题去调研。这次实践不仅给予了同学们丰富的实践体验,更鼓励同学们在实际调研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期间,同学们分为四个小组各自承担了一项实践课题,内容涵盖当地经济、政治、教育、社会发展等方面,从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到“互联网+”时代下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状况,从教育扶贫问题到精准扶贫中出现的劳动力与产业结构问题。同学们通过深入访谈、问卷调研等形式开展调研,对西部边远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和见解。

储知为源、储识为基、储行为实、储思为志。7月22日至8月4日,两周的实践活动,从“聆听”到“观察”,有“实践”更有“思考”。交大学子不走形式、不为学分,用双脚丈量了美丽的洱海地,用真心感悟了壮阔的中国情。这次实践经历让同学们认识到了最真实的国情社情,扩大了宝贵的生命体验。将来,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会站在基层扶贫的第一线,但是大家都会站在祖国建设发展的第一线。当同学们以不同身份再次面临三农问题、扶贫问题和基层教育时,能够以更高的眼界和更大的格局做到从容自信、理性客观;当大家不论身处什么岗位,都能始终牢记自己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那就是这次社会实践的最大意义。

关于“荣昶储才计划

上海交通大学“荣昶储才计划”是由校团委和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在上海荣昶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设立的优秀学生培养项目。该计划每年在全校范围内选拔招募50名以内学员,开展贯穿本科阶段、跟踪式培养的宽口径学生领导力教育,在大一至大三暑期开展递进式的主题实践,鼓励学员走出校门、了解国情,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坚定信念,强调学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激励,引导学员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致力于培养一批具有突出领导力、较强综合能力和高度责任感的优秀青年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