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圣诞集市遍地开花 宣传夸张遭市民"吐槽"

23.12.2014  09:15

  东方网12月23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圣诞芭莎、圣诞嘉年华、圣诞梦幻季、欧洲小镇……进入十二月,打着“圣诞集市”这一名义的活动突然间遍地开花。记者粗略估算了一下,自12月6日德国宝莱纳打响头炮以后,已有十几个圣诞集市先后举办。然而遗憾的是,消费者体验后的评价普遍较低,圣诞集市看似繁华的商业景象背后落下的却是一地鸡毛。

  十几家圣诞集市扎堆

  今年的12月,上海圣诞节的气氛特别浓,因为迎来了史上最集中的圣诞集市季。不论是商场或乐园,甚至平时人气不旺的空地都搭起了圣诞集市。

  从12月6日开始,德国老牌圣诞集市宝莱纳圣诞集市打响头炮以后,欧洲小镇、圣诞嘉年华等“后辈”纷纷加入集市大军,一时之间,集市似乎成为今年圣诞活动的首选。据记者搜集到的资料显示,在不完全统计的情况下,进入12月以来,先后已有十几个圣诞集市亮相申城,目前仍在举办的还有5个左右。

   宣传夸张遭“吐槽

  “一窝蜂”似的圣诞集市让消费者眼花缭乱的同时也成为了“吐槽”的对象,事实上,记者在实地走访后发现,圣诞集市并非个个都像宣传图片上的那样“洋气”,有些甚至只能称得上为“夜市”。

  “门票售价过高”是体验过的消费者抱怨声最大的“吐槽”点。据记者了解,今年圣诞集市的门票价格普遍在30元至100元不等,相较于早两年15元的门票售价确实高出一大截。

  此外,有的圣诞集市实体场景与宣传照相去甚远。网友称,“圣诞小镇”宣传中提到的“欧洲风情”在现场完全没有体现,摊位都是预制板制作,十分粗糙;“气势宏伟的圣诞树”只是一棵不足十米高的普通圣诞树;作为卖点的“护照盖章”不少要靠消费才能获取;“琳琅满目的圣诞装饰”无处可寻;“弥漫着香甜的红酒味”未曾感受;“别具特色,其中包括只在西班牙、法国等传统集市才能看到的传统面点”一个都没有。

  “今年九成的圣诞集市都是第一次举办,大部分是前两年参与过圣诞集市的供应商或商家自己‘单干’的。”世博源上海圣诞集市负责人胡晶晶告诉记者,圣诞市集真正被上海人接纳的,是2012年由他们公司举办的新天地圣诞市集。

   同期“分流”成本难收回

  “前两年,上海做圣诞集市的只有我们和德国宝莱纳,今年同期一下子蹦出了十几家。”胡晶晶向记者透露,去年在东码头举办的圣诞市集收获了如潮人流,人气最高的一天有2万人入场。但即便今年把集市“”到了室内、扩大了规模,每天的人流量仍不及预期。她表示,平时工作日预期是客流量3000,但大部分时候只有1000多。

  “集市太多了,都被分流了。今年可能连收回成本都困难。”她说。

  记者获悉,目前圣诞集市的商业模式基本相似,招到一批商家,找到合适的场地,将现场布置得有圣诞节氛围,引进一些演出节目等,就开始吆喝营销圣诞集市。成本包括搭建、安保、后勤、场租、营销等一系列费用。

  以世博源上海圣诞集市为例,据胡晶晶透露,做一个3000平方米规模的圣诞集市前后需要100万左右的成本投入,而要收回这些成本,收入来源主要是两个———招商收入(包括与品牌商合作)和门票收入。据业内人士透露,圣诞集市的收入大头并不在商家的租金上,大部分的收入来自于门票。因此,客流量直接关系着主办方的收益。

   明年或难维系热度

  “我们最早办圣诞集市是因为觉得当时上海圣诞节的氛围不够浓。”胡晶晶说,在国外的圣诞集市上,人们会把自己做的甜点或手工艺品拿出来卖,但这在上海很难实现。

  “在上海办圣诞集市,租摊位的商家都要提供食品卫生加工证、健康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等三证,否则就不能参加到这类集市里。”她说。也正是因为缺少手工、创意的商品,在上海本土兴起的圣诞集市似乎少了“”味,小吃摊、小饰品、圣诞树装饰、歌手驻唱几乎是标配。有网友指出,在经过第一年新鲜、第二年热闹、第三年泛滥的演变后,明年的圣诞集市如何维系热度要打上一个问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