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召开
2016年10月22日至23日,上海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文学院举办了题为“土耳其:历史与文化”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北京外国语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外国语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上海大学从事土耳其研究的教师共30人参加研讨。本次会议的论题涉及:早期突厥社会生活;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土耳其宗教、语言、文学;土耳其世俗主义;土耳其民族问题;土耳其共产党的发展演变;土耳其经济和外交等。
北京外国语大学刘钊教授研究《先祖阔尔库特书》,通过解读这部古突厥族的经典,分析了伊斯兰化初期突厥社会生活的特点。上海大学陈浩博士介绍了德国的土耳其学研究的趋势和走向。山东师范大学刘昌鑫探究奥斯曼帝国与萨法维王朝的关系,从意识形态分歧和国家利益的对立两个层面阐述帝国之间争夺和冲突的复杂性。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宋保军的研究,重点在奥斯曼帝国向欧洲中部的扩张,认为奥斯曼帝国在中欧的扩张和收缩对近代早期中欧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上海大学王三义教授概括和总结本杰明·福特纳的奥斯曼土耳其教育史研究的独特方法,并向与会者介绍了本杰明·福特纳的主要观点。
土耳其共和国的政治和民族问题,是本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北京大学历史系昝涛副主任阐释了土耳其世俗主义的本质及不同时期对这一术语的理解。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敏敬副教授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土耳其西化的阶段性特征,认为“单一民族”理论是有缺陷的,忽视了土耳其社会、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复杂性。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秉忠副院长介绍了他研究库尔德问题的心得。李秉忠认为,土耳其政治民主化进程遭遇的最大挑战是库尔德问题;土耳其库尔德问题的案例表明,民主未必能够解决族裔问题,处理不当可能成为国家分裂的动因。同样是探讨土耳其政治民主化问题,浙江师范大学周术情博士着眼于军人政治,认为制度困境制约着民主党在民主政治方面的作为。与此相关,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朱传忠的论题是“土耳其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政党的发展演变”,分析并概括了土耳其社会主义组织和社会主义运动的阶段性特征。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魏敏副研究员展示了她对土耳其经济走向的研究成果,指出土耳其经济存在的问题,并对土耳其和中国的合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研讨会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李伟建、上海外国语大学刘中民两位知名学者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李伟健分析了新形势下土耳其外交政策调整的动因、影响和趋势。刘中民指出,土耳其出现对“传统与西化”的认识上的反弹是有深刻社会原因的,同时应看到中东其他国家民族主义的新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年轻博士和硕士在研讨会上的发言受到资深研究者的好评。上海大学博士生杨晨讲了他研究“居伦运动”的初步成果,博士生李鑫均做了题为“格卡尔普与红苹果”的发言,引起大家浓厚的兴趣。北京大学研究生陈功从1960年土耳其军事政变着眼,考察门德列斯时期土美关系的转变。上海大学研究生杜东辉分析了1915-1922年库尔德斯坦问题上英国政策的转变及其动因。
本次会议是名副其实的学术研讨,与会专家学者有充足的时间表达个人观点。因为是专题会议,发言者提出的观点,往往能引起与会者的回应或争论,一些问题的讨论持久、深入。尤为可贵的是,会议期间各位代表互相交流学术信息、资料信息,让许多年轻学者感到,参加这次会议受益不浅,聆听会议发言的研究生们也觉得收获很大。(文学院 靳雪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