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家科技奖公布 上海科学家在研究哪些民生项目

09.01.2017  15:36

  东方网记者解敏1月9日报道:今天,2016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是衡量科技创新和重大成果产出的重要指标之一。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予287项(人),其中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1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5人和1个组织,授奖总数比2015年减少15项。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屠呦呦研究员,赵忠贤院士。

  国家自然科学奖中,一等奖1项,“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震荡新模式”,负责人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贻芳。

  国家技术发明奖中,一等奖3项,全部为专用项目。

  国家科技进步奖中,特等奖2项,“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TD-LTE)关键技术与应用”,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等单位完成;另外一项为专用项目。一等奖17项,创新团队3项。

  2016年度上海共有52项牵头及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总数比2015年增加了10项,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8%,连续15年获奖比例超过10%。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奖5项(均为牵头完成),国家技术发明奖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8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人。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科技进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之一。在2016年的获奖项目中,公众普遍关注的城市空间应用、医疗卫生、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等方面涌现了大量优秀成果。这些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对保障百姓身体健康、提高百姓生活质量、便捷百姓生活、促进上海城市和谐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朱合华教授主持完成的《城市高密集区大规模地下空间建造关键技术及其集成示范》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高校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病”。项目团队攻克了当前我国在城市高密集地区大规模、集群化建造地下空间所面临着的周边环境控制、改扩建及安全穿越等关键难题,建立了以“点状新建与改扩建、线装穿越、面上集成示范”为主线的核心技术成果体系。成功为徐家汇地下商圈轨交三线换乘枢纽站改造、陆家嘴地铁站空间改造、虹桥枢纽地下穿越工程等重大工程提供技术参考。这一成果还应用于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苏州、南昌、印度等130多项有重大影响的代表性工程中,促进了地下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了学科与行业的跨越发展。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朱合华教授主持完成的《城市高密集区大规模地下空间建造关键技术及其集成示范》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资料图)

  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包括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是一类凶险的致死性疾病。第二军医大学景在平团队将该类疾病的微创治疗技术进行创新,突破国际公认的血管微创腔内禁区,牵头制定我国首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腔内隔绝术应用指南》,改变了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传统单一治疗模式,促进了我国在危重血管病诊治技术领域的发展和进步,使得我国在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近远期治疗效果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二军医大学景在平团队将该类疾病的微创治疗技术进行创新(资料图)

  青光眼位列全球不可逆致盲眼病第一。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孙兴怀团队从临床实际出发,结合专业进展和新技术,就公众普遍关心和青光眼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比拟,撰写《了解青光眼、战胜青光眼》的科普书,并通过青光眼俱乐部、网络新媒体、社区咨询和义诊等多样化的科普宣教,建立起青光眼科普防治和自我保健的“上海模式”,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和推荐。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孙兴怀团队建立青光眼科普防治和自我保健的上海模式

  同济大学蒋昌俊领衔的“网络交易支付系统风险防控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近年来网络交易支付欺诈呈现爆炸性增长趋势,传统防御技术难以应对。该项目以行为证书与认证机制为创新核心,构建了网络交易支付系统风险防控技术体系和平台,交易资损率由十万分之3.4降低到十万分之0.97,技术水平居于该领域国际领先,显著提升了中国在互联网产业的国际地位。

  2016年度上海市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重大科技成果中,上海参与全国跨地域协作项目达到28项,占比超过一半,其中既有高校科研团队与外省市合作开展研究,也有企业利用技术优势为全国提供产业平台支撑,体现出上海在知识溢出、产业带动方面能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