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厅合一 上交新厅揭幕音乐会今晚上演

06.09.2014  21:44
9月6日晚,新落成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揭幕音乐会将在复兴中路1380号上演,由此翻开又一崭新乐章——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交响乐团之一,拥有135年历史的上海交响乐团,终于完成梦想多年的“团厅一体”模式,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音乐厅、一个真正的家。

上交新厅6日晚揭面纱

余隆

  上海交响乐团历史上第一个“团厅合一”的年度音乐季9月6日启动,20时起,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开幕暨上交建团135周年音乐会将上演,钢琴家郎朗、小提琴家文格洛夫、次女高音歌唱家康姆罗西将参演,陈其钢专为上交音乐厅开幕创作的交响前奏曲《京剧瞬间》也将亮相。

  今(9月6日)晚,新落成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揭幕音乐会将在复兴中路1380号上演,由此翻开又一崭新乐章——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交响乐团之一,拥有135年历史的上海交响乐团,终于完成梦想多年的“团厅一体”模式,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音乐厅、一个真正的家。

福州路排练厅

延安中路排练厅

湖南路排练厅

  音乐总监余隆告诉记者,从历史发展和世界一流交响乐团的成功经验来看,“团厅一体”是乐团运营和发展的最好模式,大多数成功的交响乐团都拥有属于自己的集排练、演出、录音、音乐教育和行政办公于一体的音乐厅,如:柏林爱乐大厅(柏林爱乐乐团)、洛杉矶迪斯尼音乐厅(洛杉矶交响乐团)、马林斯基音乐厅(马林斯基管弦乐团)、札晃音乐厅(札晃交响乐团)等,“盼了那么多年,如今圆梦,这场开幕音乐会,更像是一场仪式,让百年上交与上海观众一起见证历史的时刻”。

  “躺在席梦思上”的新上交

  像打造乐器那样,追求声音极致

  声音,是衡量一个音乐厅优质与否的首要标准。与许多剧场的建造先选择建筑师、再由声学设计师介入的做法不同,上交音乐厅首先定下的是声学设计专家丰田泰久,而后才确定由建筑设计师矶崎新与之协力打造。

  由于位于复兴中路历史风貌保护区,周边多为不可移动文物建筑和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因此,上交音乐厅的建筑高度受到限制,2/3在地下,不过,下沉式庭院的设计巧妙利用自然光,即便在地下二层也宽敞光亮。矶崎新选择了与周边建筑接近的色调,以示对历史街区的尊重。从外表来看,粘土砖、灰砖、瓦片等元素构筑了音乐厅的质朴无华。为了让17米高的建筑更加灵动,设计师一方面将陶土砖表面处理地更粗犷,孔洞微微,另一方面以黄、红、灰、黑四种砖色不断自由穿插,在立面和80米互动长廊等公共空间内,编织出了一种更为活跃、轻松的情绪。

  300个“弹簧”支撑新厅

  外观质朴简练,内部空间则充满了科技与智慧。上交音乐厅底部与10号线地铁最近的地方仅6米,这对一座音乐厅来说近乎噩梦,因为每一辆隆隆穿梭的地铁都会直接影响音乐会的声效。为完全隔开地铁震动与噪音,在深达16米地下的钢筋水泥支墩上,工人们如同搭积木一样,把一只只黑黄色隔振器安放在水泥支墩上,总共300只隔振器将两个厅全部架起,让整个音乐厅仿佛躺在一张巨大的“席梦思”上。这些“神奇弹簧”的支撑,使音乐厅成为了中国第一座全浮建筑。

  音乐厅开幕后,观众将有机会通过一个专门通道,近距离看到这些如弹簧般支撑音乐厅并将噪音消解的隔振器。

  每一个都是“黄金座位

  上交音乐厅共分为1200座的大音乐厅和400座的小音乐厅,均在地下。两个音乐厅的观众席各有特色:大音乐厅采用葡萄园式结构,舞台在厅当中,观众席环绕舞台围成一圈;小音乐厅虽然是400座,但只有93个座位是固定席位,当音乐会需要较大的舞台空间时,其余300多个座位就可以掩藏到固定观众席下的空间里。

  对乐迷来说,最幸福的事就是,无论坐在观众席上哪个座位,都能听到同样饱满明亮的“黄金声音”。为了做到这一点,上交音乐厅在设计中,大到墙体、地板、天花板和反射板的用料,小到一把椅子甚至是椅子上的几片铜条,每一个细节都由建筑设计师矶崎新与声学设计师丰田泰久共同协商进行。用上交副团长周平的话来说,“两位设计师几乎像打造一件乐器那样,追求声音的极致”。

  记者了解到,此前在1:10比例制作的声学模型测试中,丰田泰久曾发现,墙上侧面的反声板下沿必须缩小1厘米。对于制作精良的音乐厅模型来说,这样的推倒重来十分费事。但是丰田态度坚持,“在这里差1厘米,造出来之后就差10厘米,10厘米的误差对于音乐厅的整体音效呈现有很大的影响”,最终,调整完毕后,才确保“每张座椅都是黄金座位”。

  将成国内顶尖的录音棚

  作为中国首个运用3D全息录音技术的专业场馆,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将与世界接轨,满足把传统交响乐、电影音乐、互联网音乐等大量2D声音升级为3D声音,以及相关录音、制作的需求。今后,这里将成为中国最好的电影原声、唱片及乐队录音棚,通过听觉来体验空间,呈现立体的声音架构及交响乐团各声部间的位置关系,从而让听众获得身临其境般的感受,这也为上海打造电影产业链提供了重要一环。同时,3D全息录音还能够通过与云技术的无缝对接,在交响乐教育、展示等功能上得到突破性的应用。

郎朗

  郎朗录“场铃”,余隆说服务

  今晚走入上交音乐厅开幕音乐会的观众将会欣喜发现,在剧场播放的提醒场铃,讲述者竟然是青年钢琴家郎朗。作为上海交响乐团2014-15新演出季的驻团艺术家,郎朗受邀录制了这个特殊版场铃,拉近与申城观众的距离。

  在音乐总监余隆看来,“作为一支有着135年历史的交响乐团,上交目前从技术水平、历史积淀、国际声望来看,都可以称为世界一流交响乐团,接下来要着眼于职业化的运作和对城市的服务意识”。他告诉记者:“率先在国内开创团厅一体的模式后,上交又实行了基金会、理事会双轨合一的管理方式,使原先的模糊地带变得清晰,管理条线更为明确,机制上的创新也带给上交更多自主和活力。

指挥家梅百器

新中国第一位指挥家黄贻钧

陈燮阳

  一座城市与她的乐团

  你好,新上交!

  这是拥有135年历史的上海交响乐团新迸发的“口头禅”,透出一股子青春与活力。不清楚上交历史的人们总是问:真的吗?上海交响乐团135岁了?没错,从1879年上海工部局公共乐队(上交前身)成立算起,这支交响乐团陪伴这座城市,已然一个多世纪。

  “真没想到,在上海有这么一支交响乐团,历史竟然比柏林爱乐还要长!”赫赫有名的柏林爱乐乐团指挥西蒙·拉特尔发出如此感慨。上交音乐总监余隆补充说,值得骄傲的还不止于此。百年沧桑,世事更迭,经历了战火、动荡岁月,这135年间,上交的历史从来没有中断过,排练、演出也始终持续,“在国际乐坛,这都是非常难得的”。

  有同事问我:相比其他演出类型,交响乐如此小众,在上海,一支最早几乎都由老外组成的交响乐团,为什么能获得如此旺盛的生命力?采访中,我也反复问自己:一支交响乐团,到底存续了怎样的文化记忆,才能如此生生不息?翻看乐团最初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开风气之先的上海交响乐团曾在中国创下多个“第一”:最早广泛普及西方音乐知识,最早演奏中国原创管弦作品,最早培养中国现代音乐人才和交响乐听众……然而,当对西方音乐的好奇,随着普及的深入,已经不能激起大片涟漪,一座城市与一支交响乐团的“粘合剂”,到底在哪里?

说起上交往事滔滔不绝的温潭

  年逾九旬的温潭老先生告诉我,即使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所有的西洋音乐都不许演,但乐手们没有停下来,自己摸索创作《智取威虎山》,靠着样板戏“上山下乡”。当然,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上海人性格中擅长的变通,但试问,如果内心没有留存一种对生活依然保有的希望,那样一段说解散就能解散的日子,何以为继?老先生说,那段时期,团里不能排练西洋乐,回到家,自己会偷偷听一下钟爱的古典唱片。

  人们常常问:音乐到底是什么?你能听懂古典乐吗?我想,懂或不懂,不是最大的问题,音乐本身没有具体的意思,但却给人很强的美感,就如贝多芬所说:“心里有音乐,才能懂音乐。”音乐背后的美,教人在残酷面前仍怀念温暖,在沮丧面前仍憧憬希望。一座城市有一支交响乐团,意义也正在于此:以美妙的乐音,激发一个人、一座城市对美的发现与认识。

  正如同柏林爱乐、纽约爱乐、慕尼黑爱乐那样,每座城市都以拥有一支水平精湛的交响乐队而感到自豪。135岁的新上交,值得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珍之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