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回应农民增收:如何保住农民的“钱袋子”?

01.03.2018  01:02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月7日、8日,上海市委农办大调研人员先后赴松江区泖港镇茹塘村、黄桥村开展调研。农民增收,成为与会座谈的家庭农场主们最关心的问题。

粮食最低收购价跌了,怎么办?

今年粮食收购跌价了,农场主赚不到钱了。” 2月8日,在黄桥村座谈会上,家庭农场主陈雪军说出了许多农民的担忧。近日,“2018年稻谷最低收购价”信息发布,价格相较去年有所下调。

在松江,是通过民主程序,把土地流转给村里的种田能手,土地流转费每年按500斤稻谷实物折价,随市浮动。收购价的浮动,与家庭农场主和参与土地流转村民的收益直接挂钩,因此,这是松江家庭农场主和村民都关心的问题。

市农委市场信息处处长张建庭对此表示关切。他提出,松江地区历来种植水稻,也是适合水稻种植的优势区。稻谷价格放开了,土地流转费降了,流转给老百姓的收入也降了。农民应该怎么增收,这个问题要带回去研究。张建庭还表示,家庭农场主经营收入增加,关键还在种植质量的提升,以品牌和品质胜出,符合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政策和趋势。

提升品质,好品牌如何卖上好价钱?

积极推动“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变,松江大米品牌声誉逐年提高,松江家庭农场主参与品牌经营的意识越来越强。在黄桥村调研时,松江区农委种植业办主任俞春云提出,家庭农场主越来越重视稻米品质的改良,目前,全区已有5%-10%的农场主希望申请绿色食品认证,但也遇到了难题。

俞春云介绍,按照绿色、有机认证要求,应使用生物制剂类农药,但目前规定的农业补贴目录中,却没有对应的农药,“要认证,就没法享受补贴,目录不匹配是个问题。

大米销售也遇到了阻碍。张小弟是该村种植、经营经验丰富的家庭农场主。去年底,张小弟按照流程注册了自己的大米商标,但在申报网络销售时,却被提示商标认证不规范,无法进行网络销售。在向松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询问原因时,得到的答复却是“不知道该如何规范”。农产品网络销售的规范性不明确,家庭农场主也希望相关部门能给予指导,为大米销售提供帮助。

听取了这些问题后,张建庭表示肯定。他认为,松江区家庭农场培育机制已较为成熟,水稻种植开始追求好品种、好品质,松江大米经营也走在本市前列。“品牌发展有很多文章可做。”“松江大米”的品牌怎么建设?张建庭谈了自己的思考,“追求好的品种,可探索制定相关质量标准,或行业标准,再做品牌培育。”培育经营能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可能是一条路径。这里强调主体分工,就是“到底一个人是全才还是专才的问题”。这里主张把好生产关,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田间管理提升质量,让水稻种植者专注于种好稻,由技术服务部门统一提供供种、化肥等技术指导,让龙头企业来打品牌,依托大型龙头企业,建立与合作社、家庭农场主之间利益共享机制,更多形成一种联合,把小品牌整合起来。

松江大米比较优势在哪里,细节管理怎么做,我们要作为一个系统工作来研究。”张建庭还以“南汇8424西瓜”举例,瞄准了市场定位和客户群,划分等级标准,抱团联合打出大品牌,应探索实现规模性推广。

在黄桥村座谈时,提到了希望进一步挖掘农民增收渠道问题。譬如,如何对秸秆做进一步利用,张建庭认为,在考虑秸秆还田的同时,一方面,可以发展工厂化种养殖循环利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农耕文化传承来看,与草编技艺相结合,寻找民间老手艺人,挖掘和开发与稻草编织相关的文创手工艺品,实现一举三得:传承农耕文化,实现农民增收和丰富农民业余生活。

记者 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