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顾绣”,松江绣娘仍在绣

29.09.2018  20:50

  “顾绣,斗方作花鸟,香囊作人物,刻画精巧,为他郡所未有。”这是崇祯四年的《松江府志》的记载。《松江府志》的主撰者陈继儒是松江画派的创始人之一,在他眼中,形成于明万历晚季,至崇祯年间进入活跃期的顾绣与绘画有着天然联系——斗方是中国书画的传统形制,花鸟又是常见题材。顾绣,以刺绣入书画境界,作为一种纯观赏性的绣种,也被称为“画绣”。

  诞生在松江画派土壤中的顾绣,心摹手追,绘绣合一,并在董其昌的关注与鼓呼之中,名动天下。经历三四百年的时光的技艺如今是怎么样的?“澎湃新闻·艺术评论”前不久走访上海松江区文化馆,寻访顾绣的现状。

   会绣需懂画,要多看画稿

  在距离上海市中心几十公里的松江老城,“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记者见到了年逾花甲的顾绣绣娘朱庆华。自17岁拿起绣针,她40多年来几乎每天密密缝,她性格宁静一如400多年来的绣娘。三伏中的上海,朱庆华安然栖身在飞针与绣面的世界里。

正在绣顾绣的朱庆华

  作为闻名的“松江顾绣六姐妹”之一,顾绣项目第二代传承人之一的朱庆华亲历了顾绣从几近衰亡到松江工艺品厂恢复生产,从工艺品厂倒闭到电子仪器厂顾绣车间接管,再到非遗保护时代的顾绣工作室及松江博物馆收藏,谈起她40多年的顾绣实践,她说:“我们这一代绣起来认真,不过也有遗憾,年轻时进厂,会绣但不懂画,又很难补上这课。如果能懂画,就能更好地表现作品了。”如今,朱庆华对于顾绣已然有了一定的经验,“多看画稿”也成了她口中的诀窍。

禽浴图》,朱庆华绣

  朱庆华的师傅戴明教出生于1922年,如今已去世。戴明教8岁时进入了松江第一所近代女子学堂松筠女校小学部,接触并学习了刺绣,2007年,在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戴明教成为了顾绣的国家级传承人。

  松筠女校诞生于光绪三十一年,宣统元年女校改办为“手工传习所”,民国三年(1914年)改组为“松筠女子职业学校”,学生从6岁至21岁不等,民国十七年,学校添设刺绣专修科,良好的师资和完备的教具配置,使刺绣成为松筠女校知名的办学特色。刺绣专修科的课程,涵盖公民、国语、书法、美术、音乐、外语等,刺绣课用时最多。教师之一的宋金龄,是一代苏绣圣手沈寿的弟子,而沈寿的艺术实践也与顾绣有不可分割的关联。

  在松筠女校读完小学和初中的戴明教,在上世纪50年代进入松江街道刺绣社。1973年,松江工艺品厂筹建顾绣小组,戴明教入选。由于松筠女校的学习经历,戴明教主张绣工要懂画,尤其要懂松江文人画派画理。她告诉女弟子,同样是绣花,既可以用“仿真绣”的西洋写实法,也可以像明代顾绣绣娘韩希孟那样“对花写生”捕捉自然灵巧之气,写意之中求神似,这便是顾绣的特色。1983年,在由戴明教口授、其子记录整理的技术专著《顾绣针法初探》中,戴明教将顾绣艺术特色提炼为二十四字:风格典雅,色泽古朴;亦画亦绣,有如晕染;气韵生动,自然浑成。

戴明教的经典之作《日本仕女图

  顾绣在松江的400多年延绵是由一个个绣女串联起来的。戴明教之后,她曾经的工艺品厂的学生,被誉为“松江顾绣六姐妹”的朱庆华、高秀芳、钱月芳等60多岁的绣娘已然接过这枚凝结顾绣绣艺与文脉的绣针。

  1998年松江工艺品厂转制关闭后,“松江顾绣六姐妹”进入了当地电子仪器厂为保护顾绣而设立的顾绣车间。2006年松江文化馆内的松江顾绣工作室成立,六姐妹中的朱庆华、高秀芳、吴树新三人退休后进入工作室继续创作。六姐妹中的钱月芳在松江岳阳街道支持下,也带着几个年轻女孩从事顾绣。此外,松江还有一个私人企业家出资组建的顾绣公司。

墨竹图》,高秀芳绣

  2007年夏,高秀芳绣制的《泼墨仙人图》送抵中央艺术研究院参加中国民间工艺展开箱时,现场专家细细端详后赞叹不已。此后,顾绣工作室还曾带着9幅顾绣作品赴法国巴黎卢浮宫参展。

   顾绣并非技艺

  明代的松江是五大地方官营织染局所在地之一,集中了上等的绣艺和绣工,江南地区富家女子又有闺阁刺绣的传统,当这些天然的因子与明代士大夫的绘画实践与雅趣一经相逢,便开出画绣中的奇葩——顾绣。顾绣这个游刃在丝与墨之间的绣种,也使深闺之中帷幔之内的女性,走进历史的舞台。一代代顾绣之女串联起来的,便是一部顾绣的艺术之书。

  在松江文化馆馆长,非遗负责人陆春彪看来,顾绣为女性追求自身艺术性和自我价值开创了一条道路,顾绣远非一种技艺,而是中国历史中一个关乎女性的文化现象,更是提高了江南女性的社会地位。

十六应真图册》,明,韩希孟

  这部由女性绣出的历史有一位重要的揭幕者,史称“顾姬”。康熙十八年的断代画史《无声诗史》中有一篇三十九字的《顾姬传》:“顾姬,上海顾会(注:一作汇)海之妾,刺绣极工,所绣人物、山水、花卉,大有生韵,字亦有法,得其手制者,无不珍袭之。

  顾姬一词,点出了顾绣与顾姓的渊源。顾氏家长顾名世,嘉靖三十八年中举,膝下有顾氏二世顾汇海,三世顾寿潜等。顾姬乃顾汇海妾。

  顾姬之后,真正将顾绣写入历史与艺术高度的另有其人,而她也是顾门内的女子,顾氏三世顾寿潜之妻——韩希孟。史称韩希孟精通六法,工书善画,她曾搜求唐宋名画临摹,她绣山水虚无缥缈,若有若无;摹花鸟写真传神,生气回动。相比缪氏,韩希孟绣艺更趋心意,作品也更为丰富。不仅如此,韩希孟也仿照书画中的印鉴,为绣品钤印。“虎头”章、“武陵”、“绣史”皆有使用,出现频率最多的是“韩氏女红”,在目前国内博物馆所藏20幅韩希孟传世绣品上,足出现了17个“韩氏女红”。韩希孟将“书、画、诗、文、印”这些传统书画艺术的要素融入顾绣,使“画绣”一词臻于完善。

花溪渔隐图册》明,韩希孟(左为董其昌题)

  受松江画派尊古人(宋元)、师造化(自然)的滋养,韩希孟的绣艺追求质实淳朴的古意和超乎物象的天趣,审美诉求与视觉感受超越“形似”的框架,以“神似”为理想。为了表现花卉题材,韩希孟还形成了“对花写生”的创作模式,她悟出了外光、印象以及捕捉第一感觉的朦胧意向,将其运用于女红中,使刺绣与书画的创作方式更为贯通。当顾寿潜将妻子韩希孟的顾绣《宋元名迹方册》呈至董其昌的眼前时,后者不禁惊诧,脱口而出:“非人力也!”这部《宋元名迹方册》可以称为顾绣史上前无古人、后难来者的佳作。

  值得注意的是,董其昌最早洞察出顾绣的工具不仅仅是针、线、底料,还有笔、墨、颜料,这恰是韩希孟的不拘一格,绣未尽,绘继之。董其昌从韩希孟的《米画山水图》中解读出的“丝墨合影”,从理念与文化价值上引导着顾绣对传统绣艺进行超越,也道出顾绣渗透出的文人画意味,一如董在《题韩媛绣款》(崇祯九年,1636年)中所说的:“山水师予;而人物花卉尤擅寒冰之誉。绣采绚丽,良丝点染精工,遂使同侪不能望见颜色……观此册(编注:《宋元名迹方册》),有过于黄荃父子之写生,望之似书画,当行家近察之,乃知为女红者。人巧极天功,错奇矣!错奇矣!

  诞生在松江画派土壤中的“韩氏女红”,心摹手追,绘绣合一,并在董其昌的关注与鼓呼之中,名动天下。从顾姬缪氏到韩希孟,由于这两位外姓女眷的才华,明末的顾氏家族,家道虽逐日衰败,但在江南土地上却缔造了一家一姓冠名的绣艺流派,而“无绣下姓顾”也成为了曾经拔高绣艺价值的标语。

嘉禾草虫图》,富永萍绣

   破解传承困局:要先“”再“

  随着江南绣市过度商品化、实用化和通俗化,原以小众化高雅著称的顾绣的工艺却随之退化了。例如,据松江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介绍,现在绣娘所用的绣针依旧是原来厂里的,市面上无迹可寻。

  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主任包燕丽曾经认为,真正的顾绣艺术高峰已定格在韩希孟时代,即便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韩氏女红作品也有艺术品质的高下之分,而后代的顾绣传承者不少是通过画册和历史的想象传递着这门顾氏绣艺。当代对顾绣的继承和发展,源于上世纪70年代整个工艺品界响应国家号召,恢复工艺品生产出口换汇,戴明教便是在这个时期成为顾绣过去时和现在时的联结,并在此后诞生了延续至今的几个顾绣姐妹。

  朱庆华自2006年退休并被顾绣工作室返聘以来,以每年一幅的速度进行顾绣创作。非遗负责人陆春彪表示,现在绣好的顾绣几乎不出售,希望绣娘完成的作品存于松江博物馆收藏与松江文化馆。在未来,当作品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希望能在松江建立顾绣博物馆。

潇湘白云图》,明,董其昌

正在松江文化馆绣《潇湘白云图》的沈丽莉

  80后女生沈丽莉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刚进松江文化馆的工作只是文秘,因喜爱书画便申请加入顾绣工作室,工作第二年便拜师朱庆华。如今,学艺已有10多年以上的沈丽莉,依然成为一名合格的绣娘,也是顾绣项目的第三代传承人之一。在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期间,沈丽莉正在和另外4位同事一起绣明代董其昌的长卷《潇湘白云图》及其题跋,配色、墨韵的掌握已然娴熟。

  当谈及顾绣技艺的难度时,沈丽莉告诉记者,绣一幅作品一般需要大半年的时间,像正在合力绣的董其昌《潇湘白云图》则需要2到3年。绣顾绣的线是将一根线分成十六分之一,小块面的作品则需要将线分成三十二分之一,艺术家笔下的轻松一笔,到了她这里就需要花费一周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顾绣不同于绘画,墨韵的效果无法像绘画那样层层叠加,因此中间色调——灰色调的掌握至关重要。同时,“绣顾绣的时候是不能打灯光,因光的冷暖会影响顾绣的色彩,反光会导致铺底不均。”对于这样的技艺,自然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周期性长,并非学习了两三年就能绣出好的作品”。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举办了顾绣的传承与创新应用课程

  被列为“非遗”项目,顾绣被重拾并有序传承。陆春彪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目前松江文化馆已和本地的三新学校(小学)合作七八年了,开拓了顾绣兴趣班,许多学生都饶有兴趣地学习的顾绣的基本技法。此外,松江文广局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视觉学院签约,开展了一系列的顾绣传承与应用课程,研究班等。这其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有服装学院,我们希望传授顾绣的技法与图式,希望学生在未来的设计创作中能够运用到顾绣元素,成为新的演绎。这样的传承也是十分重要的。

  关于顾绣,尽管有了“”和“”,但在陆春彪眼里,人员的紧缺依然有待解决,“国家级的非遗项目,目前只有十几人。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