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网络大国”思想文化主旋律

20.10.2014  13:39

  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多重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网络舆论的导向作用。唱响“网络大国”思想文化主旋律,就要积极利用网络传播的快捷、立体性等优势,用富有吸引力的正能量的主流理论来引领网络文化建设。

  今年是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20年来,我国互联网快速推进,成果斐然。目前,中国网民数为63200万人,网民数量位居世界之首,同时,我国的手机用户数量也是世界第一。可以说,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然而,随着我国互联网产业的推进,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一些负面现象蔓延至移动互联网,这些问题不可小视。

   网络传播垃圾现象不容忽视

  信息污染及负面功能凸显

  主要表现在网络信息污染、网络资源失衡、网络信息失范和网络文化危机。毋庸讳言,信息污染使网络传播负面功能凸显,网络不良信息干扰甚至颠覆了主流道德观念。

  当现实社会在形成一种为全体公众所认同的社会道德体系的时候,网络言论的“无政府状态”为各种亚健康的价值取向传播提供了温床。为何现实的学校教育一再倡导的价值理念和道德体系在一些“新新人类”的叛逆与特立独行面前逐渐崩溃?导致这一结局的主因就是网络垃圾信息的侵蚀。一方面由于网络文化来得迅猛,致使农耕时代和工业文明滋养至今的传统文化对它的“应对”“衔接”“包容”发生一些问题,即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并没有很好地借助网络文化整体充分地展示,也没有很好地统摄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相反网络文化教育中的工具主义、操作主义却过多地侵入了传统文化本身,使得当今文化发生了某种“失范”。与此同时,从世界视角看,发展中国家和古文明国家的文化魅力因信息科技发展滞后而客观上受到“打压”。此外,网络犯罪、网络暴力、“网骂”、侵犯知识产权等现象,也给我国的网络文化安全提出挑战。

  价值观取向良莠不齐

  在网上什么样的价值观都有,民主的、霸权的,精英主义的、大众主义的,个人主义的、民族主义的、国际主义的,女权主义的,和平主义的,遗传决定论与环境决定论……这些形形色色的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念不尽一致。而网民的价值观念更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年轻人在网上更热衷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不再轻易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简单灌输,他们接纳平等对话,其认知、情感等正发生深刻变化,这将使得传统的灌输仅仅成为人们众多价值选择中的一种,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主要规范一直所起的支配性作用则可能淡化,由于价值倾向的差异,是非善恶标准变得模糊,引起道德失范、道德相对主义乃至道德选择迷茫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紊乱。

  令人欣慰的是, 2013年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大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监督的力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今年,中央成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体现了中国最高层全面深化改革、加强顶层设计的意志,显示出在保障网络安全、维护国家利益、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决心。

   如何引领网络文化的建议

  笔者建议,当前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大力加强网络主流舆论的阵地建设

  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信息多重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网络舆论的导向作用,加强网络舆论阵地建设,积极利用网络传播的快捷、立体性等优势,用富有吸引力的正能量的主流理论来引领网络阵地。

  一方面,把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对于国内外重大事件,力求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给出有价值的评论,或通过论坛、在线交流等网络互动手段,与广大网民及时交流和沟通,提升正能量传播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广泛采集与主流价值观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筛选和整理,建立各种数据库,丰富核心价值理念的时代内容。同时,编辑加工网络信息,使其具有充足的吸引力、影响力,用正能量去感染网民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功效。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深入挖掘传统文化

  通过多种方式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新时期文化发展成果结合起来,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鼓励高尚的思想道德。通过制定信息内容分级标准,建立网络内容分级过滤体系,对黄色、低俗、反国家等不良信息的网上传播予以控制。

  网络文化建设“”、“”两手都要抓。首先,要发展壮大信息技术产品,建立一套完整、适用的信息安全技术和信息安全产品的安全性测评认证制度,使进口设备和软件符合我国的安全要求,以法制来维护我们最根本的文化利益;同时,应当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有计划地打造一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网络精品,增强重点新闻网站和知名网站信息的原创性和专业性,系统进行优秀历史文化对外宣传网站的建设,把握我国的互联网话语权。

  培养网络文化建设和研究队伍,提供人才支撑

  拥有较高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关键。建议在高校中设置相关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教育,着力培育网络文化创意、技术、管理、营销等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与市场、品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网络文化人才队伍;优化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从政策、环境等方面,为网络文化产业人才创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同时,建立互联网信息服务从业人员准入机制,积极引进在国内外文化产业运作方面有经验、有水平的高端人才,加强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建立网络与现实空间教育一体化的教育体系,进一步提高人们利用网络的能力和网络文明素养;加强理论研究队伍建设,注重对网络文化建设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系统研究,为网络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用市场机制引导网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网络文化的产业链很长,涉及面很广,资金投入仍以财政投资为主渠道,现行的文化投资和融资体制较为滞后。有必要尽快形成多元文化产业的投入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市场融资为主力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建设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为文化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投融资信息和服务,建立专款专项机制,确保传统文化成果的网络化、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大型网络文化工程的精品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