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咱的身边人】张孟:大物老师“哲学范”

04.10.2014  10:36

      在张孟老师所上的大学物理课堂上,有一位大一女生坐在第一排,两节课,整整90分钟,她不曾碰过一次手机、没有走过一次神。偌大的200人教室,几乎没有空座,而且鲜有低头的学生。
      记者不禁疑惑,这真的是大学课堂而不是中学课堂吗?我真的没有走错教室吗?大学物理课真的这么有意思吗?
      学生们给出的回答斩钉截铁,就一个字:“赞!”

 


图片说明:理学院张孟老师


人文思想是“粉笔”

 

      老师课上得好不好,学生最清楚。
      “孟哥是我男神”、“为孟哥点赞”、“有气质的诗人”……这些简短有力的评价表达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心声:“我们很喜欢张孟老师的课。”
      张孟究竟有什么魔力,可以吸引那么多的学生?如果说有魔力的话,就是将人文和物理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我很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释道方面的思想。”张孟说,“禅宗的渐悟和顿悟对我上课很有启发。”
      儒释道思想?渐悟、顿悟?这些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如何会应用到大学物理教学上呢?
      张孟解释说,大学物理一方面需要循序渐进,让学生不断积累,时刻反思,达到润物细无声似的渐悟;另一方面需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懵懵懂懂的临界状态下设置特殊的问题和情境,使他们突然有所感悟,豁然开朗,达到顿悟。
      此外,张孟还会为教学内容作诗。“心怀环流与通量,电场磁场皆一统。”这是张孟在讲解电场和磁场时给学生的诗句片段,如今不少大二大三的学生都能信口背出。
      张孟用人文思想做粉笔,勾勒出大学物理世界的多彩线条,生动有趣,学生怎能不喜欢?


像编剧一样备课


      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让不少老师反感,张孟却表示他“并非如此”。
      他说:“听课就像是看电影,你不能阻止观众在电影院睡觉。但如果剧情足够精彩刺激,又有谁会傻乎乎地继续睡觉呢?”
      张孟还告诉记者,一个学期几十堂大学物理课,他得像写小说一样,为课程构建一个整体构思,还得像编剧一样构思好精彩的剧情,像导演一样推演,时不时地埋下伏笔,吸引学生兴趣。
      说到伏笔,高材专业新生俞小舟脸上露出无奈的笑容,并表示“这是个坑”。
      原来这是张孟上课警示学生的一个小技巧,记者在听课过程中也深有感受:张孟通过PPT一步一步地讲解某道题的解题步骤,学生们奋笔疾书地记录着,生怕错过什么关键步骤。突然,题目旁闪现一个大大的红叉,醒目地告诉学生:“错了!错了!这样的解答有问题!”
      张孟本人却笑着解释说:“我这是将心比心,先帮学生犯一遍错误,才能让他们印象深刻,以后少走弯路。这也是从教研室老教师那里学来的。”
      当然张孟所埋的伏笔并非仅限于此。比如在讲能量与时间的测不准原理时,他会首先引出“爱情测不准原理”。“测不准原理这样的理论本来就很抽象,也很难理解,但是以爱情话题为例,学生不可能不感兴趣,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得多。”

 

“我只是个平凡的老师”

 

      张孟虽深受学生喜爱,但在采访过程中却不止一次表示自己只是个平凡的老师,真的不是什么典型。
      说起平凡,张孟有时真的很“平凡”。
      比如他也爱“蹭课”。30多岁的“大龄生”和一群稚气未脱的学生坐在一起,认真听课做笔记。不仅仅是大物课,其它各种课他也经常蹭听。“华理优秀的老师非常多,我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对我帮助很大。”张孟感慨。
      同时,对于给过他指导和帮助的诸多华理老前辈,他也始终念念不忘。“房鼎业老师曾亲自到理学院送我他的《教海拾贝》一书,黑恩成老师也曾多次和我交流教学上的心得。”张孟多次强调,“他们就像华理的灯塔,指导着像我这样的晚辈们前行。”
      此外,张孟老师每天都会回复很多学生的邮件,有关于物理学习,也有关于生活等各方面的,像个“知心哥哥”。当他得知学生们对他的亲切称呼时,竟乐呵呵地笑出声来,率真得像个大孩子。
      然而就是这位再平凡不过的老师张孟,在学术上一步一个脚印,于2011年获得首届上海市高教系统“教学新星”称号,2014年获上海市高校基础物理讲课比赛二等奖,目前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路没有好坏,风景不一样而已,关键在于你的眼睛。”张孟说他走上物理这条路虽并非出于本意,但他现在最大的目标就是“教好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