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 学术 温情 ——上理工建校111周年校友返校日侧记
深秋的黄浦江畔,香樟满园,丹桂飘香,上海理工大学在初升的太阳中迎来了111周年华诞。岁月的沉淀,造就了上海理工大学的沉稳与辉煌,时光的风雨,传承了上理人所特有的沪江精神。百十又一之际,来自世界各地的校友纷纷“回家”。 他们“寻根”沪江精神,感恩母校培养;他们勇于担当,为创新驱动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献智献力;他们相约百十又一,欢聚上理大家庭。
感恩:砥砺前行的动力源自母校精神
“信义勤爱,思学志远”是对上理工人文传统、治学精神、办学特色的高度概括,也是学校精神的核心。一代代学子在母校精神的砥砺下,从黄浦江畔走向世界各地,将沪江精神不断传承发扬。这一天,校友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返回母校,通过书写校训、捐赠书画、捐资助学等形式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恩之情。
香港沪江小学董事会主席、上理工杰出校友林贝聿嘉带领香港沪江小学师生一行近150人来到上理工校园,展开他们的“寻根之旅”。在她看来,“信义勤爱”的沪江精神以及刘湛恩老校长的爱国信仰和教育情怀,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感谢母校的栽培,本次前来,林贝聿嘉代表沪江大学香港同学会向学校捐赠“沪江大学香港同学会教育基金助学金”10万元。她深情回忆到,31年前,她正担任沪江大学香港同学会的会长,为了传承发扬“信义勤爱”的沪江精神,沪江大学香港同学会联合创办了沪江小学。香港沪江小学的校董、校监,不乏“沪二代”、“沪三代”,这次他们来上海“寻根”,是想让同学们亲眼见证祖国改革开放的成果,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根”在这里。
饮水思源,林贝聿嘉一行铭记沪江精神并用感恩之心一路前行(王博 摄)
89岁高龄的林贝聿嘉带领沪江小学师生参观了校史馆,师生们纷纷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了本次“寻根之旅”。沪江小学学生詹子贤拍摄了陈设在玻璃台内的沪江大学同学会年会书本、沪江校友会包,他激动地说道:“我对这里的历史太感兴趣了!”
来上海“寻根”的香港沪江小学师生在香樟园内合影留念(王博 摄)
主题大会之后,两岸沪江人共同观看了校园原创大师剧《刘湛恩》,现场师生感触颇深。沪江小学学生戴知行感慨道:“刘湛恩校长热爱教育事业,以平易敬人的态度对待沪江大学的学生以及教职工,他的爱国精神令人佩服!”沪江小学学生家长张朝霞则说道:“林校监(林贝聿嘉)对孩子们爱意浓浓,看完《刘湛恩》我才深刻感悟到,原来她把刘校长‘学生第一位’的理念从沪江带到了香港,并一直传承至今,我们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培养出的一定是爱国、爱校的好孩子。”沪江小学林小慧老师看完演出后不由称赞道:“同学们的表演很用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校长!这次来上海‘寻根’,对沪江精神和祖国的崭新面貌印象深刻。”
两岸沪江人共同观看《刘湛恩》大师剧 (梁刚强 摄)
“信义勤爱,思学志远”的校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上理学子,并让他们受益一生。校庆当天,“翰墨飘香·书校训”的活动在教工之家火热展开,校友们纷纷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书写校训。原金属切削专业56届毕业生、学校常州校友会会长周嘉俊先生挥毫泼墨,书写“信义勤爱,思学志远”,并专程在校庆前夕寄到学校以表达自己对母校的感恩与热爱,“希望学校能够一直发扬校训精神,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学子。”
周嘉俊校友书写校训表达对母校的感恩之情
在管理学院“庞源奖(助)学金”的颁奖典礼上,62位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研究生获得了本年度的资助。“庞源奖(助)学金”的资助人柴昭一校友每年都会返校,在他看来,上理工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倡导的新型思维方式对他的人格塑造起了积极作用,“我希望奖学金的设立能帮助更多上理学子专注学业,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出卓越贡献”。数量经济学研一的李萌同学和饶建萍同学获得了此次的奖学金,她们都表示,要更加努力学习和工作,未来成为对社会有贡献、对母校有回报的人。
收获奖(助)学金 为我们的理想插上助力的翅膀(王传伟 摄)
学术:面向未来,为创新发展贡献上理力量与智慧
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面向国家及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上理工“建设引领产业技术进步的创新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学校举办了一系列专家学者云集、聚焦前沿热点的学术活动,让上理学子在各类学术报告中,在与专家学者面对面的交流中,传承治学精神,启迪创新智慧。
立足江畔,远观全球。当天上午,“中国周边经济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在澳洲文化交流中心前举办。随后,上海理工大学与《东北亚经济研究》杂志社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周边经济国际研讨会”在此展开,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光辉教授与国内外国际区域经济合作领域的十余位杰出专家学者为我校师生做了丰富而翔实的学术报告。会上,中国周边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管理学院魏景赋教授发表了对中国与周边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经贸发展新路径的看法,他表示,中国周边经济研究中心的成立有助于学校的人才培养。2017级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郭楠楠对未来充满期待:“在研究中心,我不仅能接触同专业的学长学姐,也有了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机会。”
嘉宾共同为“中国周边经济研究中心”揭牌(李嘉豪 摄)
中国周边经济国际研讨会上,师生们认真聆听并积极思考(李嘉豪 摄)
与此同时,在医食学院举办的“医药食品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高层论坛”上, 230余名师生正在认真聆听原上海市食药监局局长、现中共上海市市场监管工作委员会书记阎祖强《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持续推进食品与医药产业发展》的讲座。参加讲座的2017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新生李媚璇谈道:“讲座‘干货’满满,让我对行业和专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让我不再迷茫。未来医疗行业需要更多创新性人才,作为新生我要先从打好基础做起。”
同学们认真聆听“医药食品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高层论坛”专题讲座 (黄恒彬 摄)
温情:缤纷活动,欢聚上理大家庭
师承一脉的校友之情是世间最纯的酒,在秋色宜人的返校日,来自海内外的各届校友不远万里重聚“上理大家庭”,追忆青春年华,共叙同窗之情。
学校精心策划了游园“家”年华活动,推出了定位更加准确、线路更加清晰、建筑刻画更加写实的全新手绘地图,浪漫的气球、绚烂的风车、校友们灿烂的笑容,构成了一幅美好而温馨的画面。
领好地图,游园“家”年华活动正式开始(倪嘉琪 摄)
明媚阳光下的沪江国际文化园,满是回家的校友们(黄恒彬 摄)
“老朋友,好久不见!”(刘骁宇 摄)
昔日同学再相聚,共同规划手绘地图路线 (倪嘉琪 摄)
骑上小黄车,重走当年求学路(王传伟 摄)
在教工之家,返校的校友正在用五彩缤纷的颜料绘制象征着学校生肖的吉祥物陶马。
“我们还和当年一样默契十足”(倪嘉琪 摄)
阳光和煦的午后,北欧文化交流中心前遍布粉色气球和七彩小风车的草坪散发着浓郁的浪漫气息,一场别开生面的草地音乐节正在这里进行。杨亦、吴雅伦、曲颂、房蔚四位校友受邀前来,为大家奉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担任演唱嘉宾的2012届版艺学院校友吴雅伦兴奋地谈到,能在母校生日当天返校演出,他感到非常兴奋。“我特意选唱了一首《友情岁月》,希望能与当年的同学们铭记在上理工共度的友情岁月。”伴随着美妙的旋律,返校校友、师生在草地上自由而亲切地交流,共度美好温馨而美好的午后时光。
校友嘉宾在草地音乐节上倾情献唱(倪嘉琪 摄)
“我们都是上理人”(倪嘉琪 摄)
“理二代”也跟着父母回“家”看看 (黄恒彬 摄)
带着“理二代”一起制作小风车,为母校庆生(倪嘉琪 摄)
湛恩大道上,“一百一十一周年,一生一世一家人”系列活动拉开了序幕。环建学院为2003级环境工程专业的校友们准备了400份专属定制卡片,设置了特色背景墙合影留念。校友们纷纷在卡片上签字祝福,并在大草坪“全家动员五联动”上集章兑奖,温情有趣的活动再一次让校友们找到了“家”的感觉。
与此同时,格致堂报告厅也来了一批统一着装的校友,他们身着特意为毕业30周年定制的天蓝色T恤,个个笑意盈盈。能动学院院长张华教授的一句“我们都是动力人!”让在座校友为之振奋。83届热能转换工程专业的杰出校友阮忠奎感叹道:“近年来上理工发展迅速,我为母校感到骄傲!毕业30周年,同学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各行各业都有着杰出表现,未来我们将共同努力助力学校发展,不负‘动力人’的责任与荣耀!”
毕业30周年,能动87届的校友们初心未变(王博 摄)
崭新的光电楼前异常热闹,毕业半个世纪的校友纷纷回到母校,看到学校变得更现代化、更美丽,校友们心里充满无限感慨。一位刚回国的光电83级校友说道:“比起困难的过去,如今学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祝愿母校在自我发展和成长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老同学相见,似乎时光又回到了当年(刘骁宇 摄)
校史馆内,一幅幅记录着学校辉煌历史的老照片挂放在墙上,小型仿古的“沪江大学”校门与地面上刻有旧时沪江校园地形图的地砖交相呼应。今年已经74岁的63届校友宋老先生正在细细端详校史馆中的一景一物,回到阔别已久的学校,他近乎掉下泪来,他不断地感谢学校对他在知识和做人上的教育,以及对于他在四川工作时候的帮助。97届校友马先生特地从江苏赶来,带着他的父亲和5岁的儿子在沪江美术馆里观看诸多极具个人特色的绘画作品。故地重游,祖孙三代笑容满面。
在外语学院,一场别开生面的“沪外好声音”校友送祝福的网络电台直播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外语学院校友陈治宇正在为大家送上来自杰出校友们的祝福,“他们的光辉经历,是母校优秀办学成果的印证,也是激励学弟学妹们不懈奋斗的动力。愿一代代上理人,在杰出校友们的感召下,风雨无阻地勇往直前!” 陈治宇感叹道。
“沪外好声音”校友送祝福(李嘉豪 摄)
与校友一同欢聚的还有在校生们,奋战在采访报道一线的沪江通讯社的小记者们见证了这场“家庭聚会”,他们以勤奋工作的方式分享校友相聚的喜悦,聆听校友的成长往事,也感受香樟园中浓厚的文化氛围。
沪江通讯社的小记者们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了校友回家的这天(王博 摄)
美好的一天即将结束,但返校校友心中对母校的挚爱和牵挂却愈发浓烈。让我们许下“来年再聚”的约定,也共同祝愿上理工的明天更加美好!
新闻中心 陈小雯 沪江通讯社 吴佳妮、余怡萍、延安然、王淑君、胡宇豪、王梦巧、王佳祥、姜振艳、李鸿钊、陈锋、王楠采访报道
编辑:新闻中心 陈小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