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外来人员改善上海年龄结构 收益多过成本

18.08.2014  16:45

  2012年,麦肯锡做了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报告,名为《城市化的世界:城市与消费阶层的崛起》,指出从2010年到2030年间,中国城镇人口将从6 .3亿增加到9 .9亿,占全球新增城镇人口的1/4。推动这些迁移人口市民化,将会激发巨大的内需消费需求和人力资本提升。也正是从这个意义而言,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的发动机。

  李克强就任总理以来,也提出将新型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然而,也有人提出,这么多人进城会给城市带来很大的负担,最近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做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蓝皮书认为,农民进城之后的成本是13万元/人。同时它还指出,中国目前城市化率超过52%,如果还有接近50%的人要进城,而且要花这么多钱的话,测算出来可能要超过50多万亿,而且这些钱在很大程度上几乎都是政府支付。要拿出这么多钱可能是有困难的。似乎大家觉得只有政府在支付城市化成本,实际是不是这样呢?

   相互交换公共服务能降低成本

  什么是城市的本质?城市本质主要的体现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交易效率。人一多,成本就便宜了。本来在农村一种产品只能卖给10个人,但是在城市里可以卖给100个人,甚至1万个人,相对来说成本就减少了。交易效率方面,在农村要走街串巷、翻山越岭,但是在城市里由于交通等原因,使交易距离大大缩短,在农村里一个村子里1000个人可能占地很大,但是在城市里,可能一个小区就解决了这些人的住房问题,使得成本降低,交易效率提高。

  涉及到公共服务,我觉得就是通过相互交换公共服务,使得公共服务的成本极大降低。1993年5月28日,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新龙华站-徐家汇站段建成通车运营。第一条地铁建成非常费劲,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还有运营成本的因素——— 上海那个时候虽然人口多,但是还没有多到现在这个程度,比现在大概少1000万。1993年上海户籍人口大约是1381万,流动人口大概两三百万。但20年后,造这么大一条地铁根本不是问题,因为人多了,分摊成

  本也降低了。投资550亿元的地铁造好了之后,100万人乘坐好还是500万人乘坐好呢?肯定是500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一个研究,有个专门研究城市公共服务的成本构成的课题组,他们的研究表明,养老成本占比非常高,接近或者超过50%,另外还包括义务教育和保障性住房,以及其他。这些是不是都全部由政府负担呢?未必!每一个上班的人都要缴纳五险一金,拿到工资条时,大家会发现每个月可能要缴纳工资8%的个人养老保险,同时大家可能忽视了,单位还要给你缴纳21%,如果1万块钱的工资,你自己交800,单位还要给你交2100块钱。失业保险,个人缴0.5%,单位缴1.5%。医疗保险单位缴11%,你交2%,还有工伤、生育等,最后我们发现个人要缴纳税前工资的10.5%,这就是为你今后养老和医疗,当然还有工伤。教育不包括在这里面,因为现在实行义务教育,但是以前的时候,如果没有营改增,单位在营业税附加里都有教育这一块的费用。单位给你缴纳32%,自己缴10.5%,加起来就有42.5%,如果你有1万块钱工资的话,就要缴纳4250块钱给政府,这笔钱就是用来买公共服务。大家觉得好像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但实际上都是你自己掏钱购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