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各高校“织网”守护大学生“勇敢的心”
建新生心理筛查约谈制,通过课堂、网络、移动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本报讯(记者 张宝敏)近两年,新生一入学,天津市各高校就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筛查。以2014年为例,全年完成新生筛查近14万人,做到了全员覆盖。筛查发现疑似严重心理问题学生7093人,通过逐一约谈,确定重点关注人员1293人。天津市教委要求各校对这些重点关注人员建立工作档案,确定一名心理指导教师,做到一人一档、一人一策、一人一帮,有效地减少了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近年来,天津市教委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位置来抓。在市里成立了由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乐国安等24名专家组成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了有10人编制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指导全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全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软硬件设施、师资规模、课程开设等提出了统一的标准。按照每校40万元的标准,对能够完成标准化建设的高校予以资助,去年一年已投入2500余万元。
天津市还实施了“1235”工程,即建立全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分析机制;实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和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两个全员覆盖;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主题活动和危机干预五大平台。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天津坚持“让健康的人更积极,让积极的人更阳光”的教育理念,构建基于积极心理学观点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一方面,强化筛查、辅导、转介等传统工作;另一方面,强化积极心态养成,在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建设中的创新思维、职业生涯等测评训练系统活动中,鼓励心灵体验和人际分享,倡导“正思维”,打造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载体。天津市还注重发挥课程载体的主渠道作用,全市高校严格落实教育部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面向一年级学生开设不低于2个学分、32学时的公共必修课。同时重视发挥活动载体的自我教育作用,引导高校普遍建立了校级心理社团,总共有161个,平均每校3个。全年组织心理活动1731场,直接参与学生规模超过20万人次。另外天津市还注重发挥好网络载体的隐性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公众媒体教育作用,在各高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官方微博,设立全市性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平台,要求心理健康教师开通心理健康专题微博、微信,通过网络了解学生心理动态,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做好心理问题疏导。天津市还自主研发了“V校”大学生思政APP平台,定期将心理知识精准推送到每名学生手上,心理健康中心教师也可随时与任何一名学生直接对话、无间隙交流,做到了“手机拿在学生手中,教育进入学生心中”。
天津市还打造起网格化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横向,建立了新生入学全员心理筛查和约谈的制度,构建起摸查、分析、约谈、建档、咨询、帮扶相衔接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纵向,与卫生系统、医疗单位密切合作,搭建起畅通的校医转介渠道。建立了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值班制、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及宿舍、班级、院系、学校四级预警机制,有效地减少了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经过近一年来的建设,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设施水平显著提高。2014年较2013年,高校心理咨询室面积增长了202%,设备价值增长了409%,专职心理教师人数增长了19.8%,兼职心理教师人数增长了496%,新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118门。各高校全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实现了全市本科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水平的协同提升、均衡发展。
《中国教育报》2015年3月23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