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塘古镇有望借照片"复活" 沪前沿科技助阵文化遗产保护

17.03.2016  19:17

  东方网3月17日消息:我国是世界建筑文化遗产大国,但由于古建筑大都年代久远,且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毁坏十分严重。怎样才能记住古建筑的昔日“容颜”?又怎样才能书写好古建筑的“病历”?上海交大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曹永康今天上午宣布,他和研究团队使用照片建模技术,可以成功复原被毁坏的历史建筑;同时,使用HBIM(历史建筑信息模型化)等前沿技术建立历史建筑空间数据档案库,将现代科技与历史建筑保护相融合,可为我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思路。

   为古建筑办“身份证

  “最近上海青浦练塘古镇核心保护区的部分历史建筑被拆除,我们和相关部门讨论,决定利用照片建模技术帮助复原古镇被毁掉的建筑,目前正在进行调研测绘和资料收集。”曹永康表示,虽然修复历史建筑的价值已经远远不如原建筑,但一定程度上可以恢复古镇的整体风貌。

  据悉,使用照片建模技术让被毁的古建筑“复活”,已不是曹永康的第一次尝试。早在2001年,他的研究团队就曾运用此项技术成功复原了上海徐家汇南丹路上的明代大学士徐光启墓石牌坊。2015年,曹永康团队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全站仪、红外热成像仪、无人机、全景相机等先进设备,对西藏江孜古城、白居寺、藏王宫遗址、格西拉康等历史建筑展开了探测评估。这便相当于为历史建筑办了“身份证”,古建筑的特征、病害信息以及修缮保护方法等等都能在档案库里找到,能为今后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数据。

   度身定制“诊疗”方案

  三维激光扫描、摄影测量建模、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无人机测量……曹永康团队每做一次建筑遗产测绘调研,都像是开了一次小型古建筑保护技术展。“如果把建筑遗产的修缮比作给古建筑‘治病’,那么数据采集就是前期诊断中的关键一环。如果信息采集有偏差,就会给古建筑带来潜在的伤害风险。”曹永康说,每修复一栋古建筑,他们都会根据实际选择不同的技术手段进行“诊疗”。

  空中摄影测量也能为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开出最合适的“药方”。青浦的麟趾桥曾发生了一次严重撞击,导致桥面开裂、桥拱变形。研究人员发现,撞击的原因是原本满载的驳船在卸货返航时,由于吃水减少,左右船舷撞到了桥洞。如果按照传统的结构变形模拟,需要在计算机中手动建立三维模型,这种建模方式并不精确。曹永康团队使用无人机摄影获得了这座桥的图像,通过图像建立了三维模型,得到危险程度的分布示意图,并模拟了桥体受撞变形的情景,为桥的修复和加固提供了精确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