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程训佳课题组发现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病毒的 跨海传播途径

25.02.2016  15:23

1月25日,我校程训佳课题组与其合作者的论文《舟山岛流行性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病毒为跨海传播》(Phylogeographic analysis of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from Zhoushan Islands, China: implication for transmission across the ocean)在国际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在线发表,该研究对亚洲流行的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病毒的分子系统地理进化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提出该病毒可通过候鸟进行跨海传播,对于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病毒的流行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是一种新发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高热伴血小板减少,同时因多器官的衰竭而导致死亡,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该病是由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病毒(又称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而导致。2007年在我国湖北与河南交界处的淮阳山地区首次发现该病毒后,随后在我国7个省份相续发现该病毒的流行,韩国与日本也相续发现该病毒的流行。

2011年程训佳课题首次报道了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病毒在中国浙江的舟山岛的流行,同时对当地的临床历史资料进行回顾调查,发现该病毒在该岛已流行近十年,远早于该病在中国内陆流行时间。为了追溯该病毒的进化历史,随后对该岛的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病毒的流行进行长期的跟踪监测。

经过4年,流行监测与标本的收集分析,发现该岛主要流行A基因型和B基因型的2种不同基因型的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病毒。其中B基因型的病毒株为该地区主要流行株,该基因型只在韩国和日本流行,而我国其他地区没有该病毒株的流行。分子系统地理进化显示,该地区的A基因型病毒株是来自中国大陆,B基因型病毒株来自韩国。B基因型的传播路径为跨海传播,并与候鸟的迁徙途径重合,从而提出了病毒可通过候鸟进行跨海传播。同时对先发现的所有病毒株的基因进行分析,显示该病毒具有重组重排高变异的特点。这对我国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病毒的流行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该项工作由我校程训佳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张施宇课题组合作完成,课题组的付永锋博士、张施宇课题组的张朝博士以及舟山市人民医院李世波主任是该项工作的主要完成人。该研究得到科技部重点传染病专项基金及公益性行业专项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