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新业态企业“起名”不再卡壳 编制归类“词典”为新经营范围正名
近期,注册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科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动变更经营范围,新添“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品研发与销售”“智能化工厂系统设计与服务”等经营范围。
以往,这些“时髦”的经营范围不是想加就能加的,因为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里,太新颖的行当还没出现,企业如执意要按自己想法表述经营范围,登记注册时会受阻。如今,得益于上海工商部门新编制的新兴行业分类“词典”,上述问题成为过去式。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举措持续推进,不断激发市场活力。仅去年一年,上海就新增市场主体34.7万户。这些新增的市场主体中,涌现出越来越多新面孔,只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相对滞后,导致它们“取名”卡壳。“只要不是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又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企业,需要使用符合国际惯例、行业标准的用语来体现其行业和服务特点,都要给予支持。”市工商局局长陈学军表示,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海工商部门必须跨前一步。
为此,上海工商部门耗时近一年,起草了上海新兴行业名称和经营范围表述及行业分类意见。在不改变现有行业分类标准的基础上,对照我国“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集中确定了“云计算设备制造”“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等260多项在现有行业分类标准中未载明的新经营范围,每个经营范围都能找到对应的行业分类与代码。形象地讲,就是将新的经营范围分别归入“词典”已有的行业之下,成为该行业的一个全新注脚。一些经营范围最终归入哪个行业分类,一度存在争议,但工商、统计、税务等部门以归类结果能充分体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充分有利于企业发展为基本原则,求同存异,最终确定上述新兴经营范围的去向。
上海工商部门今年还将在企业经营范围的服务上更进一步。目前,全市企业经营范围查询系统正在酝酿中。建成后,企业通过该系统自助查询,就能明确哪些经营范围可直接用于注册登记。这项服务举措,对创业者和监管部门而言,都能从中获得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