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版《南山南》 一封新上海人写给上海的情书
原标题: 【城事】沪版《南山南》,一封写给上海的情书
一曲上海版《南山南》,勾起了许多人心中深藏的对这座城市的爱。歌曲出炉的背后,是怎样一个故事?
在做上海版的《南山南》之前,我们就知道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甚至小火一下。但没想到的是,这个过程让我们发现了自己对上海的“爱”,也引发了新、老上海人普遍的共鸣。
上海版《南山南》的缘起
做自媒体的人,到了逢年过节都会绞尽脑汁想做点能吸引眼球的东西。作为一个自媒体运营者,我这次的初衷其实也是如此。
当一个朋友对我说:“广州版《南山南》有200万的阅读了,我们做个上海版的《南山南》吧”。我觉得这主意不错,立刻就开始张罗起来。
《南山南》原本是民谣歌者马頔所创作演唱的一首歌,自2015年底开始火速成为全民“表白歌”,已经有成为一个“曲牌”的趋势。各个高校、各地重新填词演唱的《南山南》也有几十个版本了吧,但对于我们生活的上海,还没有一个版本让我们觉得能道出这座城市的特色、唱出对她的感情。歌词所带出的上海特色,肯定不是把当地知名地名简单地罗列,而是要能表露出我们对上海这座城市的了解,与对上海的爱。
说到底,“感情”才是一首歌的灵魂。
填词:居大不易、他乡成故里
几乎毫不犹豫的,我去找了很会填词的媒体人、复旦百年校庆诗歌《卿云长挂》作者李银,她也是我的大学同学。
李银在复旦度过了四年本科岁月,几经流转,虽然已远离上海,仍对上海很有感觉。在给上海版《南山南》填词的时候,她脑海中的场景大致是这样的——
深秋时,我走在复兴中路上,看到了晚霞飞扬(也可能正好转到了与复兴中路相接的、旧时的霞飞路上。一个城市的新和旧,就是如此衔接的);你于初春,在上海滩故事的发源地黄浦滩,独自看着落日余晖。
终于可以自如地面对这个居大不易的城市,也因为成熟了,知道了选择与承担。
我们的生活写照,无非是每日带着咖啡融入人群,挤上地铁和陌生人沉默以对。下班回家,穿过弄堂看着天黑下来,看着霓虹灯亮起,照出行人面孔上带着的疲惫。好似只看到匆匆,但这城市的美丽,从不为人知到为我所深知,正是因为在这里我见证了这个光怪陆离的都会魅力。
心情不好的时候,也在仲夏之夜到衡山路走一走。如今再去五角场,却只能用物是人非来形容。
当然可以回望自己的年少时光,但不会再因为年少气盛而不安了,在这个城市找到了容身之地,并淡定地生活下去。奔四的年纪,半生过去,上海已经成了新的故乡。
在歌词中,李银也加入了一些和上海的历史相关的部分。
上海在春秋属吴,战国先后属吴、越、楚,曾是楚春申君黄歇的封邑。她曾被称为华亭县,也被叫做松江府,如今这些都老去,淹没在日升月落中了。但是,在上海的老书场里,三弦声起来之际,琵琶音还袅袅未消,各种历史故事仍在光影中徘徊,而我们自己也成为时间里的一份子。
从少年到青年再到新中年,在上海的大多数人都有居大不易的感触,对这座城市有着从光怪陆离到习以为常的转变。但只有喜欢这座城市,才会去了解她的历史,和过去的爱恨情仇。
找到合适的演唱者
对这样一首时间跨度较大的歌词,我们希望演唱者有自己丰富的阅历和人生感悟,能演绎出它的厚重与沧桑,希望他不是专业的歌手,能有业余演唱者的不一样的韵味。
机缘巧合的是,我们团队的一个清华爸爸,在毕业20多年后搞了个清华同级系友的“好声音”大赛(理工男也真会玩啊),获得冠军的建筑师罗伍剑,当时唱的正是《南山南》。
一切就水到渠成了。罗伍剑与上海这个城市自也另有一番情缘,他的一把好嗓音,听得人略怅然,也打动了许多人的心弦。
这首歌配上照片发到微信上后,在朋友圈疯狂地刷屏了一番,点赞比例也大大超过一般文章,也在我们的意料之中。
而对于倒腾这件好玩的事情的过程中,团队里无论是新上海人还是老上海人,都又再次经历了一番寻找这座城市给我们温暖和爱的过程……然后,我们发现自己对这个城市竟已如此之热爱。
李银说,这是一个新上海人写给上海的情书,所以我们决定公然的对上海示爱,同时表达一下自己的感谢——
感谢这座城市的千百年积淀,让我们在中西文化的交融的中找到自己的精神根脉。
感谢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让我们在焦虑中成长,在变幻中从容。
我们在上海,我们爱上海。
附:上海版《南山南》歌词
作词:李银
你在深秋的复兴中
路遇霞飞
我在初春的黄浦滩
独对余晖
终于神色自如地面对
这居大不易的滋味
年岁渐长
已知落子无悔
我挤进人群带着清晨的咖啡
坐上地铁和陌生人相对
他穿过弄堂转眼天色已黑
霓虹灯 照着形色匆匆的疲惫
我说你任何不为人知的美丽
都是为了我能遇见你
这都会光怪陆离
让人着迷
每当百乐门的乐声响起
吴侬软语
唱的都是你
东方明珠的光
依稀
你在仲夏的衡山路
静谧无悲
我在孟冬的五角场
物是人非
不再仓惶不安地逃离
只因读懂你的美丽
此间少年
已拥抱新天地
半生羁旅
他乡终成故里
吴越楚
春申老
故纸已成灰
华亭远
松江老
日月一线追
三弦起
琵琶老
光影仍低回
秋风起
梧桐老
百年手一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