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乘风破浪 改革创新扬帆续航
羊年新春,《2014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如期发布。《公报》包括十六个部分,内容涵盖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行业和领域,通过大量数据和直观图表,描述了全年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展现出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稳步提高,彰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
一、经济转型深化,适应发展新阶段
经济增速稳步换挡,抗波动性明显增强。 《公报》显示,2014年,上海实现生产总值23560.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0%,增速同比回落0.7个百分点。在国际、国内环境严峻复杂的背景下,全市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符合客观规律,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加强。2012年以来,季度GDP增速均维持在7%~8%。
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深化,质量效益显著提高。 一是三产增长快于二产,成为经济保稳的重心骨。《公报》显示,2014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271.89亿元,比上年增长8.8%,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4.8%,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3%。二是消费成为需求的主要增长点,内外需趋于协调。《公报》显示,2014年,全市商品销售总额增长11.4%,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6.5%,外贸出口增长3.0%。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化,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2014年,上海人均生产总值9.73万元,折合15847美元,在全国各省市中继续保持领先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85.55亿元,增长11.6%。
二、聚焦新生动力,引领经济新常态
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发展,企业效益稳步增长。 《公报》显示,2014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7362.84亿元,比上年增长4.3%,增速同比回落2.0个百分点。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增加值1613.23亿元,增长6.3%,增速高于工业2.0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的盈利模式渐趋多元化,在内生性利润增长空间有限的前提下,通过加大对外投资,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0.4%。
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融合发展相得益彰。 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公报》显示,2014年,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3268.43亿元,比上年增长14.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1211.83亿元,增长12.5%。在新兴产业中,以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平台经济等为代表性的“四新经济”发展态势较好。无店铺零售额957.9亿元,增长21.7%。此外,上海逐渐加快服务业融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全年服务贸易总额1753.9亿美元,增长9.7%。
资本流动愈发顺畅,双向渠道共同发力。 随着上海企业实力的增强及对外投资便利化的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更趋协同发展。《公报》显示,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181.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3%;对外投资总额122.9亿美元,增长1.9倍。
三、突破体制瓶颈,力争改革新成效
自贸区取得阶段性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2014年,自贸区基本搭建出了投资管理制度、贸易监管制度、金融创新制度及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等。其中,2014版负面清单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由2013版的190条减少至139条;海关、检验检疫、海事等部门推出60多项创新举措。自贸区的引领带动效应逐渐显现。《公报》显示,2014年,自贸区内新增注册企业11440户,比上年增长1.6倍。其中,内资企业9383户,注册资本3329亿元,增长2.9倍;外商投资企业新增2057户,合同外资118亿美元,增长5.2倍。自贸区内的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服务业开放等领域的27项制度创新成果先后在全国或部分地区复制推广,其辐射效应持续释放。
国资国企改革继续深化,非公经济地位持续提升。 2014年,上海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的若干配套细则,并发布《关于推进本市国有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若干意见(试行)》。上海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公报》显示,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长快于公有制经济,且前者占比持续提高。2014年,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1391.42亿元,比上年增长6.0%;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2169.52亿元,增长7.9%。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1.3%提高至51.7%。
四、整合要素资源,释放城市新功能
“四个中心”齐头并进,着力提升城市功能。 一是规模扩大、集聚力增强。《公报》显示,国际金融中心方面,2014年,全市新增各类金融单位96家,金融市场(包括外汇市场)交易总额达786.6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国际贸易中心方面,上海关区货物进出口总额8634.55亿美元,增长6.3%;至年末,全市购物中心数达150家,实现营业收入1099.47亿元,增长14.0%。国际航运中心方面,全年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75528.89万吨,集装箱吞吐量3528.53万国际标准箱,邮轮旅客吞吐量121.52万人次,增长60.6%。国际经济中心方面,至年末,在上海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159个。二是创新频出、综合实力提高。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总部落沪,面向国际的金融平台得以巩固。贸易监管制度先行先试,电子商务等新兴贸易模式快速发展,全年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13549亿元,增长28.3%。对外开放格局层次不断提高,全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5家,其中投资性公司14家,外资研发中心15家。
科创中心潜质突显,创新网络加速铺展。 一是科研投入稳步增长,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奠定坚实基础。《公报》显示,2014年,上海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831亿元,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60%。二是科创应用成果颇丰,有利于加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公报》显示,全市年内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643项,其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项目占86.5%。至年末,全市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达15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9家,市级创新型企业500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252家。
五、激发城市活力,把握智慧新导向
2014年,上海启动新一轮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聚焦民生改善、产业创新、政务透明等深层次领域。《公报》显示,全市智慧城市建设的触角已经延伸至经济社会各方面。 一是普惠化的智慧生活。 至年末,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和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用户总数达到1664.15万户,城市公共区域WLAN接入热点累计达2.3万处,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672.31万户。 二是高端化的智慧经济。 全年上海实现信息产业增加值2460.11亿元,比上年增长9.6%,增速快于全市生产总值2.6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4%。 三是精细化的智慧管理。 全年上海推广电子账单44万份,发送法人数字证书“一证通”139.32万张,口岸税费电子支付系统入网企业累计55000家;至年末,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已纳入97家单位的信息,归集信息事项3297个,可提供查询数据约3亿条。 四是一体化的智慧政务。 全年中国上海门户网站首页浏览量3242.4万次,总页面浏览量72429.7万次。
六、促求社会效益,促进民生新发展
就业形势基本保持稳定,就业帮扶体系不断完善。 《公报》显示,全年新增就业岗位59.96万个,帮助成功创业人数11014人;至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与此同时,上海进一步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全年新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6296人,新消除零就业家庭231户。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2014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7710元,比上年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9%;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1192元,增长10.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从2013年的2.28缩小至2.25。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平稳,居民消费支出稳步增长。 《公报》显示,2014年,上海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7%,涨幅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全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30520元,增长8.4%,增幅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291元,增长13.9%,增幅高于城市居民。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住房保障受益面扩大。 《公报》显示,2014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71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7440元。全年新开工建设保障房和实施旧住房改造13.9万套,基本建成11.3万套。至年末,居民住宅成套率达到96.6%。
七、完善制度体系,创新城市新治理
人口综合调控强化,人口结构更趋优化。 2014年,上海坚持以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居住为基准,加强人口服务管理,人口调控政策初见成效。《公报》显示,至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数为2425.68万人,比上年增长0.4%。其中,外来常住人口996.42万人,增长0.6%,增幅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
公共服务效能提升,文卫事业全面发展。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配套跟进。至年末,全市有市、区(县)级文化馆、群众艺术馆26个,市、区(县)级公共图书馆25个,档案馆44个,博物馆120个。二是公共医疗资源不断丰富。至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987所,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6.40万人。三是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加速构建。至年末,全市养老机构660家,床位11.49万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224家,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381家。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活宜居水平提升。 一是环境保护工作显成效。《公报》显示,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77%,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9%,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居住区覆盖家庭280万户;至年末,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4%。二是城市交通便捷度提升。《公报》显示,至年末全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达14条(不含磁悬浮线路),全年优化调整公交线路290条,其中新辟73条。
总体而言,2014年上海经济在结构调整中加速转型升级;社会发展在改革创新中促进和谐稳定。面对经济转型的阵痛期,上海迎难而上,积极对抗经济下行压力,努力推动旧增长点的有序退出和促进新增长点的平稳发力。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上海将立足于经济发展实际,全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各项重点工作,保障经济平稳运行、促进改革开放、勇于突破创新,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