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斜塔护珠塔

21.04.2016  11:10

意大利比萨斜塔因为“斜而不倒”闻名于世,但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在上海其实有一座比它更加倾斜的古塔,那就是天马山护珠宝光塔,这座建于北宋的古塔距今已经有近千年历史。


2015年的一次“体检”发现,这座千年古塔倾斜度从上世纪80年代的6.51°增加到7.10°,比比萨斜塔还要斜1°多。





千年斜塔知多少

天马山旧时为佛教胜地,山上多梵宫寺院。每逢吉日,便有香客登山进香,香火极盛,故天马山又称“烧香山”。据《干山志》记载,这座塔建造年代是南宋绍兴二十七年,建塔人叫周文达,因为征战有功,南宋高宗就赏赐给他两件宝贝,一件就是打仗用的银色盔甲,另外一件是五色舍利子。




舍利子是古代修炼有成的高僧在火化后,遗留下的骨头。周文达拿到宝贝后,一直希望把这两件宝贝供藏起来,选来选去终于把藏宝地点选在自己的老家松江区天马山。于是,他在山上建一个家庙,把银盔甲供在家庙里,然后专门为保藏舍利子在山上建一座塔,取名护珠塔。




护珠塔塔因长年无人管理,损坏严重。据清人诸联的《明斋小识》记: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寺里演戏祭神,燃放爆竹,因而起火,烧去塔心木及扶梯、楼板等,塔梯、腰檐、平座也都毁坏,仅剩砖砌塔身。后有人在砖缝中发现宋代元丰钱币,遂拆砖觅宝,使底层西北角砖身渐被拆毁,形成一个约2米直径的大窟窿,以毛石垫补,因此塔身倾斜日趋严重。



不倒之谜

关于这座塔为何历经千年依旧不倒,民间有几个传说:




■  传说一:

斜塔边上的一株古银杏树,树龄高达700多年。当地人传说古银杏乃神之手,支撑着护珠塔斜而不倒;又传说在树干上钉上一只铁钉,就会得子,故后人在树身上钉有大量铁钉,致使树干大部分枯萎,但另一边的主枝长得依然枝繁叶茂。


■  传说二:

百年前一个漆黑的夜晚,几个神秘人来到护珠塔脚下,他们用镐在塔底刨个不停,一阵忙碌后,他们好像找到什么。于是只要到了夜晚,护珠塔脚下就会经常出现挖宝人;终于有一天,护珠塔塔底被挖出一个大洞。于是一种恐怖的说法开始流传,护珠塔的镇塔之宝被人挖走,护珠塔就要倾倒。其实后来考证,塔底大洞就是自1788年大场大火形成,塔身也自那时起开始逐渐倾斜。



专家解读

一,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认为,塔建在一个山坡上,从土层来讲,东南土深一点,西北土浅一点,那么它的基础是一边硬一边软,这就是塔倾斜的最主要原因。另外,乾隆时期的那场大火对塔身破坏比较严重,也进一步加剧塔身的倾斜。




二,建筑专家提出塔的倾斜和塔使用的建筑材料有很大关系。护珠塔的材料是混凝土结构,古代建筑用很粘稠的米烧成粥,打成浆,和石灰、砂子拌在一起,这样的材料很坚固,接近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


除了建筑材料外,护珠塔的建筑结构也很特殊,护珠塔的塔身是一个八角形结构,塔门的设计是每隔一个面开一个门。而且每层的门不开在同一个方向的墙面上,这样就使每个没开门的墙面像四条腿一样支撑著每一层塔身。每层墙面之间既相连又不承受一层的压力,使塔身受力十分均匀。同时因为使用十分牢固的石灰糯米等材料,即使遇上较强的台风、地震等外力作用,某些墙面断裂塔身也不会轻易倒塌。虽然因为地层原因护珠塔发生倾斜,但是仍可以保持斜而不倒的姿态。




当然,目前我们还能看到这座斜塔,主要与上世纪80年代一次大修有关。新中国成立后,相关部门发现塔体有纵向裂痕,且越来越大,遂报告上海市文管会。1983年,上海市文管会批准修缮该塔,全部工程于1987年竣工。经测定,经过修缮后的天马山斜塔,可抗6级以下地震和10级以下风力。



禁止入内? 开放参观?

如今,塔身外围已经用一圈水泥砌成的固定围栏,现在游客站在围栏外参观,不得走进。此前塔身四周用过铁栏杆、木栏杆进行过隔离,但由于年久失修、加上少数游客人为破坏,会翻越进入,目前全部改成了水泥围栏,更好地保护斜塔,不让游客接近,距离也拉远到2米开外。




相关学者专家表示,天马山斜塔拥有千年历史,也是上海的文化之根,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保护。保护的前提在于知晓,纳入景点线路可以让更多的市民去认识这座古塔,同时去保护它,如果目前古塔的保护尚在可控范围之内,并没有出现结构损伤的话,那么就应该对公众开放。


部分文字来源:《新闻晨报





您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看看新闻APP,查阅看懂上海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