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少钱,看好病,不再是百姓梦 ——我国医疗费用增长问题有望得到治理
4月7日恰逢世界卫生日,打造“健康中国”,实现全民健康,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当天,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在复旦大学发布我国医疗费用增长预测及治理研究相关成果。
近30年来,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始终关注着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问题,近年来,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等理论与方法,结合诸多影响因素,预测并分析了我国医疗费用的增长状况,得出一系列结论。
数据显示,1991-2013年,我国人均医疗费用的年均增长率为17.49%,现有的政策下,预计2015年我国人均医疗费用的年度增长率将达14.33-18.24%,明显高于我国2013年人均GDP8.97%的粗增长率。如果现有的政策环境不变,预计到2020年,我国医疗费用将依然保持12.08-18.16%的年均增速,明显高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且会加重目前存在的社会问题。
据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创新中心首席战略科学家、复旦大学教授郝模介绍,在医疗费用过快增长趋势下,医疗卫生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键指标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一是总体筹资指标变化,医疗费用不及时控制,卫生筹资水平就可能超出适宜标准,而演变为严重的社会负担;二是百姓指标方面的变化,即使医改以来财政投入大幅增长,政府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医疗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之下,百姓个人负担依然难以切实降低,达不到国际公认适宜的30%的标准;三是医疗机构指标变化,如果假设1991年其非合理性业务收入为0,则预计2015年该指标将达到2699亿元,2020年为6909亿元,此提示在现有的宏观政策环境下,医疗机构过度医疗现象依然存在,且有日益严重的趋势;四是医保部门指标变化,既定保障水平下,随着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加重了医保的费用风险分担压力,百姓就医公平性日益恶化;五是政府财政指标变化,政府财政对卫生的筹资职能先是逐步萎缩,近些年逐步强化,但仍然未达到国际公认标准;六是药品市场指标变化,现有政策环境下,高价药易销等市场混乱现象依然继续。综合各方面指标,虽然医改期间,财政投入大幅度增长,药占比严控,卫生总体筹资及百姓费用指标明显好转,但是随着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未来5年内医疗卫生体系整体的均衡程度依然呈现略微的恶化趋势,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的专家指出,医疗费用应该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中心建议,按“医疗费用总额预算+完善财政筹资职能”“医疗费用总额预算+按服务单元付费”组合支付方式改革,医疗费用的增长就能保持与社会经济水平齐同增长,而过快的不合理增长势头也有望得到有效控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能进入良性循环。
此外,针对医疗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的治本策略,早做早得益。如果1991年就实施,那么1991-2015年、1991-2020的24和29年期间,人均医疗费用均能够控制在14.31%和14.14%的年均增长率,略低于1991-2013人均GDP年15.13%的年均粗增长率,相关各方抱怨的问题均能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消除或缓解。
充分考虑上述策略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诸多主观和客观条件限制,以提高理想策略思路的现实可操作性,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制出“总额预算+完善政府筹资”、“总额预算+合理化收费标准”、“总额预算+按服务单元付费”三条政策建议。其中,“总额预算+按服务单元付费”是中心最为推荐的途径,在总额预算基础上,直接变按项目付费为按服务单元付费。因为费用过快增长控制效果较好、解决看病贵感受极佳,易于操作,最为推荐该途径。随着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势头的控制,医疗费用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总体筹资适宜,社会、医、患、药、保等医改各方问题一揽子解决,有利于医疗卫生与社会和谐发展。
郝模教授表示,“实现医疗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策方案在技术上是成熟的,操作是可行的,关键是各级政府的决心和信心;任何一县、一市、一省,乃至全国,都可以实施并于1-3年内即可取得巨大效果。”
据悉,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由复旦大学牵头,协同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安徽医科大学、潍坊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厦门大学等参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等单位组建。中心秉承防患未然理念,以建设国家急需的“健康风险预警、风险前瞻治理”两大体系为使命;搭建“常态风险预警、治理策略研发、治理实践评价”三个平台;回答政府执政中面临的三大问题:究竟有哪些风险,何者关键?什么是治本策略?预警治理效果?以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健康风险领域相关社会矛盾的体制和机制。中心今后4年,将聚焦“重大疾病、环境与职业、医改与公卫体系,以及妇女儿童、老人、流动人口等群体”方面的健康风险,展开预警和前瞻治理。未来8-10年,该中心将围绕健康风险,全面系统常态化制度化提供资政服务,以中国原创跻身国际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