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医学院积极构建“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完善医学专业设置。在集中精力办好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学、营养学等六个专业的基础上,以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牵引,借鉴北美医学教育模式,实施顶层设计,于2002年起在国内率先实施了“4+4”本博一贯式的医学教育培养模式,2005年获批建设临床医学八年一贯制专业,2012年起恢复临床医学五年制(儿科方向)招生,2015年口腔医学专业实现七年制向“5+3”培养模式的转变。同时,参照国际标准建设本科专业,在2012年开设临床五年制(英文班)的基础上,于2014年成立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成为我国临床医学本科教育领域目前唯一获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5年以培养国际化医学科学领军人才为目标,开设了生物医学科学专业(本-博连读)。此外,不断增强国际化办学水平,与法国多所医学院校加强合作,夯实临床医学法文班作为医学院传统特色专业的建设,自1997年起将该专业纳入中法两国政府文化教育合作框架,至今共培养了近800名法语医学人才。目前,在校留学生学历教育比例达95%以上;在校本科生参加海外游学和海外科研轮训项目比例达50%以上。
二是推进系统整合式课程教学改革。作为全国第一家开展系统整合式教学改革的医学院校,医学院勇于改变按单学科进行教学的传统模式,于1997年开始在临床医学法文班中试行器官系统整合教学。目前,医学院在临床医学八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口腔医学等专业全面实施系统整合式课程,即:“以器官系统为主线,淡化学科,融形态与功能、基础与临床、医学与人文为一体”的系统整合式课程体系,实现基础医学各学科间以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学科间的有机整合,现已形成8门系统课程,出版国内首部一套9种器官系统整合教材,已被国内多所院校使用,深获好评。
三是创新医学教育教学方法。在系统整合式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创新性实践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CBL(Case based learning)、RBL(Research based learning)、TBL(Team based learning)、CAL(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等学生参与式学习方法,通过强化形成性评价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打破传统医学教育的分段式培养,以开设“博极医源”系列讲座、“早期接触临床”实践教学等手段,实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基础医学教育不断线、临床医学教育不断线、职业态度与人文教育不断线、科研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不断线。通过前后期整合与贯通性培养,将职业态度培养与人文教育从过去的通识教育阶段延伸及扩展到医学教育的各个阶段,大大地提高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是加强医学教学基地与平台建设。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整合优化丰富的临床教学资源,实现临床教学基地与平台的溢出效应。通过教学联盟体建设,推动临床教学基地良性发展,实现模拟医学平台与教学示范病区的有机联动。作为国家级临床技能实训中心组长单位,引领全国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实施MDT(Multidisciplinary teamwork)多学科协作的现代医学诊疗教育模式改革,有效提升学科的诊疗能力和教育水平。国家级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已形成多模式、多专业、多层次,多阶段、广覆盖、数字化的教学平台。同时,医学院作为上海市课程中心常设单位作用,积极推动全市公共课程资源共享与平台建设。开设的“关爱生命急救与自救技能”广受关注与好评,共有全市各高校674位学生选修。《常见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成为国内首门护理专业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
五是强化师资培养与学生发展机制。一方面,作为第一批入围市教委“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的单位,医学院以“团队牵引、首席负责、全程激励、制度保障”为原则,按照系统整合式、课程模式围绕首席教师建立了33个教学团队;在医学院系统内创新性实践“双百人计划”,促进两支各由一百人组成的“临床专职科研队伍”和“研究型医师队伍”积极参与本科生教学,切实推动以卓越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根据临床医学教育的前、后期特点,努力构建“两横一纵,纵横交错”式的“医学大教育”学生工作特色格局,发挥院本部学指委与各委员单位之间横向、院本部学指委与各附属医院之间纵向、各附属医院内部学生教育教学管理部门之间横向的协同联动作用,打通本科生、研究生学生工作。自2009年起,率先在全国实施“班导师”制度,由医学科学家、高级临床专家等担任本科专业的班导师,直接、全程参与本科生培养,促进辅导员队伍与班导师队伍“双师联动,协同育人”的机制建设。切实发挥好教师教学激励计划的“全程激励”的作用,建构了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提升了医学人才培养内涵。
六是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根据医学学科特点,为有效考核和检验实际学习、教学效果,医学院采用教考分离机制,把以书面考试为主的考试方式转变为综合考评方式。引用标准化病人,实施特色鲜明的临床客观结构化考试(OSCE),构建了一套与该教学模式相应的,且可针对不同年级的医学生临床能力考核评价标准和体系,有效检验和提升了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水平。并在多元的教育督导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由在校生教学质量反馈、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社会用人部门及专业同行专家评价等构成的具有本专业/学科特色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