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医学人文课程开篇 韩启德院士作《医学是什么》医学人文专题讲座

30.09.2017  20:29

正视现代医学的局限,回归关怀人性的温暖。近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为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学生做了《医学是什么》的医学人文专题讲座,也正式拉开了我校“人文医学”系列课程的序幕。300余名医学生以及《医学人文导论》《正谊明道:医学人文素养导论》的相关授课教师聆听了讲座。

韩启德院士以《大学》中的“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其先后,则近道矣”开篇,从轴心时代以前“有医术无医学”谈起,纵贯古今中外,以社会政治和生产力水平等时代环境因素对医学的影响为线索,回顾中西方医学的发展历程,并以一张折线图总结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在中西方的发展轨迹,知医学史,为医学生阐明了医学的发展史。

进而,韩启德院士又与医学生们探讨了医学的科学、人文和社会属性。他讲到人体是整合性的巨复杂系统,生命又具有不确定性,目前临床循证的困境在于一方面多数疾病的诊疗无证可循,另一方面掌握的疾病发生概率与又与个体实际存在偏差。所以临床决策依然是经验性与艺术性的整合,行医也是“一门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而医学的发展需要更多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的交叉研究。

同时,当今世界既是一个科技引领的时代,也是一个召唤着人文精神的时代。科学精神就是求真的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就是求善的科学精神,这二者之间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两者的交融既是社会的需求,也是我们时代的需求。医学的人文属性决定了医学的价值既有客观又有主观标准,客观上医学的发展延长了寿命,改善了生活质量,对生产力、经济和社会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但主观上人们的价值判断却并不平行。正如罗伊·波特在《剑桥医学史》中所说:“在西方世界,人们从来没有活得那么久,活得那么健康,医学也从来没有这么成就斐然。然而矛盾的是,医学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招致人们强烈的怀疑和不满。”医学既治病又治心,对技术的盲目自信和对医学的过度期许,拉远了医生和病人的距离。韩启德院士认为,医学的发展重要的是尽力改善生活方式,而不是把主要责任赋予医药。

关于医学的社会属性,韩启德院士讲到,一方面医学和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基因、医疗卫生服务等诸多社会因素紧密相关,共同影响健康;另一方面医学技术发展也存在社会伦理问题:医疗技术发展引发的医疗费用快速增长,超过社会经济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医学享用程度受身份和社会地位影响,加重社会不公;医学技术发展方向影响医疗资源分配、总体效率与社会心理。此外,资本浸淫医学学术现象也值得警惕。
韩启德院士指出,现代医学在许多疾病面前仍然是无能为力的,致病微生物几天甚至几小时就换一代,基因适应性远比人类先进,人类在传染病和癌症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结合,可能促进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整合,迎来人类医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收集基础上的人工智能技术,能让医学对现代科学所得到的还原性研究成果的综合能力大大增强,为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结合提供可行路径。

在讲座最后韩院士讲到,人们对现代医学的不满,不是因为她的衰落,而是因为她的昌盛;不是因为她没有作为,而是因为她不知何时为止。人们因为成就生出了傲慢和偏见,因无知而变得无畏,因恐惧而变得贪婪。常常忘记医学从哪里来,是如何走到今天的,缺乏对医学的目的和要到哪里去的思考。医学是什么,这看似触发永恒的哲学追问,其实就是“医学人文”需要解释的问题。韩院士勉励在座各位医学生不忘医学的初心,不管医学技术如何变革,相信医学始终是人类情感和人性的表达。

讲座结束后,基础医学院院长汤其群向韩院士赠送了课程纪念证书,医学生向韩院士赠送了原创诗词作品,表达后辈学子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