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学生“绕行”医学专业今年沪上各医科院校投档线仍高于一本线

18.07.2015  11:28

  原标题:优秀学生“绕行”医学专业今年沪上各医科院校投档线仍高于一本线

  东方网7月18日消息:近日有媒体报道,11名获香港“高考”7科全优的“状元”中,超过2/3有意愿报读医科。昨天,市教育考试院公布了2015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一本批次各校投档分数线。其中复旦上海医学院、上海交大医学院的一批次录取在沪投档线,格外引人关注:在内地医患间信任度下降、伤医新闻频频爆出的今天,优秀学生是否有“绕行”医学专业的趋势?

   高招录取,医科并未“失意

  近年来,受社会大环境影响,报考医科似乎不够顺畅。本市高校高招录取中,医科是否“失意”?

  从昨天公布的投档线看,复旦上海医学院和上海交大医学院的数据并未有些人预计的那样走低。前者为464分,后者为468分,分别高出理科一本线50分和54分。上海交大医学院教务处负责人表示,以上海招生为例,2012年到2015年在沪录取分数线其实均保持在高位,分别高于一本线51分、60分、49分、54分——虽有起伏,但总体还是向上趋势。

  2013年起,复旦大学在全国首次将校内医学院分代码招生,最大程度避免录取因“调剂”而来的医学生,招到更多真正的“爱医之人”,其上海医学院在全国招生的录取分数线平均高出当地一本线130分。校方有关负责人表示,从今年的录取情况来看,生源保持较高水平。

  也有业内人士坦言,投档分数线的相对变化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这其中既有对专业的社会性看法趋向,也包括培养机制、办学规模等,将其升降单一地与专业冷热挂钩,并不妥当。对学医、从医人群的分析,也应更为冷静、全面,这样对解决问题才更有意义。

   医学专家:竞争力大不如前

  尽管一些教育质量较高的高校医学专业在招生中保持着一定热度,但不可否认,“最好的学生学医”这一许多国家的普遍情况,并未发生在今天的中国社会。

  “20年前读医的学生是最优秀的学生,”知名眼科专家张兴儒教授回忆,“如今,医疗行业竞争力大不如前。”在他看来,造成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是社会环境不乐观,医患信任度有所下降;其次,是人口老龄化扑面而来,医生劳动强度大大加强,付出收入性价比不高;此外,职业发展前景并不明朗。

  还有来自更多一线资深医生的声音——华山医院肿瘤科主任梁晓华表示,屡屡发生的伤医事件,恶化了医生的执业环境,治病救人的职业,却无法保障自身生命安全,行业吸引力自然大打折扣;中山医院医务处副处长杨震认为,宏观来看,整个社会对医学的理解有所偏差,导致医生职业角色在社会上未能体现应有的地位……这些都可能使部分原先有意从医的“学霸”们却步。

  一位本市高校医学院院长从教育角度提出另一种看法:随着我国诊疗模式的改革,以及人群疾病谱的变迁,对医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也不断提高,在传统的医技教学、人文精神浸润以外,社区医疗及防未病等医疗理念的深入实践,要求未来医生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及社会交流能力提升上作出更大努力。这一背景下的高昂“学习成本”,同样令人畏难。

   解决问题,还需谨慎前行

  值得一提的是,采访中听到的故事,让人对问题有了更深的思考。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何东仪的儿子今年恰逢高考。与许多不肯让孩子读医的医生不同,何东仪与儿子商量下来,填志愿时清一色报的都是医学院。这源于四代从医的家庭氛围,更源于对医生职业的深深认同。他说,“尽管当前医疗环境不尽如人意,但纵观历史长河,医生职业向来受人尊敬、地位崇高,也颇有成就感,值得年轻人去追求。

  交大医学院2013级临床八年制法语班的李俊杰,目前是学院内“医学助跑社团”的负责人。这个社团已连续两年在苏浙沪进行医学招生宣讲。李俊杰原本是交大附中高材生,3年前也是通过医学院专家在附中的一次宣讲而选择了学医,令其父母和同学都惊讶不已。

  “我们医学生并没有和其他专业学生有太多不同,我们也有自己的梦,也过得很精彩,不同的是,多了一份对于生命的责任,因此必须承担起专业学习的重任。”已学医两年多的他说,“面对如今的有待完善的执业环境,我们也曾彷徨疑惑,但最终还是会选择坚持,因为我们是普通但不平凡的医学生。

  社会学者、上海大学教授胡申生指出,长期来看,医生这一救死扶伤的特殊岗位,会始终保有较高的职业声望,成为年轻人专业的热门选择。这期间,可能因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因素在短期内有所波折,但并未到“崩塌时期”,因此无需盲目悲观。对于这一事关子孙后代福祉的关键行业,无论是前端的培养机制改革,还是后端的执业环境完善,不可失之急躁,还需遵循医学学科,以及医疗岗位发展规律,谨慎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