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匠心]画家洪健:"中共二大会址"里有盏"明灯"
古人云: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东方网记者将通过系列报道,发掘身边的匠人匠心。
一位画家要画出一幅成功的作品,工匠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就像被中华艺术宫永久收藏并展出的《拂晓·辅德里——中共二大会址》,正是通过画家洪健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创作而展现在观众面前。
图说:洪健画作《拂晓·辅德里——中共二大会址》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上海原公共租界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今老成都北路7弄30号)李达的寓所中举行。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制定了我党的第一个党章,第一次公开发表了党的宣言,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为中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图说:洪健创作《拂晓·辅德里——中共二大会址》
2011年,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洪健拿到了“中共二大”的创作任务。“由于第一次接触此类主题创作经验比较缺乏,自我束缚多,最初的构思都没有突破以往的主题创作模式。在创作的初期,一直为画面内容和适合的表现形式所困扰。之后我又将“二大”会址的建筑立面与会议代表的头像相结合,想呈现出纪念碑式的厚重的效果。寓意“二大”在中国革命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上海历史中的重要篇章。但未能得到由领导和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的通过,他们提出了应该反映历史,尽可能地去表现场景。”据洪健介绍,此后其尝试了将近8稿,侧重于会议场景和参与会议人物的表现,但均被一一否定。最后,定下了以辅德里的建筑为主,配以微亮天色的主调表达“二大”在中国革命历程中的地位和意义,并以建筑中透出的灯火来显示会议的召开,这样既含蓄又充满寓意,并与其他的类似主题有所区别。
图说:被否定的第一稿
定稿后,洪健配合画面找寻当时的道具,去了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消防博物馆等收集资料,还在上海公安博物馆的库房里找到了当时的“英商”公司监制的消防栓。经过一个半月的艰苦奋战终于完成了重要的创作任务。
从2006年创作《上海故事》系列开始,洪健就一发不可收地画起了上海各式老建筑。“《拂晓·辅德里——中共二大会址》的创作使我对于新时代历史画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于主旋律创作如何把握真实与想象、共性与个性、历史与现实等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描绘具有历史意义的老建筑绝不是浪漫、感伤的柔弱咏叹,而是力图提供另一种对都市历史的认识路径,是关于上海的视觉文献。”洪健说。
图说:被否定的第二稿
“每一幢房子里都有故事。”洪健认为,上海的近代建筑历经世事变迁,这些城市记忆不是一种简单的标本,而是与当下文化、生活融为一体,依然充满活力。再老的建筑依旧是一种“活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意象是自己一直在努力寻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