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创新论坛”科技金融专家聚焦金融生态
创新需要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在昨天进行的“浦江创新论坛”科技金融专场上,有专家提出,良好的金融生态指的是不能太冷,也不能太热。
有专家用“垒砖头”来比喻资本和创新企业的关系,现在的企业在垒起第一层砖后进行融资,相当于给砖上架了一层泡沫,当然用融来的资本迅速招兵买马充实自己的实力后,相当于用第二层砖把泡沫挤掉了。因此会利用资本的公司比不会利用资本的发展得更快,而快是初创企业活下来的秘诀之一。
近年来产生了一大批互联网金融企业,他们推出的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面对这一现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赵昌文提出,要警惕不利于科技创新发展的金融产品过度开发。他说,判断一个金融体系是否有利于创新,标准在于金融安排是否与创新部门中企业的需求特征和风险收益属性相匹配,换言之,创新是否能获得与之风险相匹配的高回报,如果有另一项活动能获得这种回报,就会阻碍资源流向创新。
不少投资都瞄准了新兴产业,但在某些行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一个健全的金融生态中,钱应该往哪儿投?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钱军举了个例子:如果一项科学技术变成产业的成功概率只有5%,10年后才能见结果,而且要共计投入20亿美元的研发费用,然而一旦成功收益可能是研发投入的10倍,这样的领域,你敢不敢投?
对于理性的投资人来说,这是一项风险和回报不成比例的交易,但是如果告诉你,这就是研发一款抗癌新药的数据,又该用怎样的手段既能获利,又能规避风险呢?
钱军介绍,在美国,新药的困境被金融创新解决了。有一些很大的资金池,大概300亿美金,一投就是150个新药项目,尽管大部分可能死亡,但是其中只要有1-2个冒出来了,基金还是能有营收。
钱军认为,像新药研发这种资金量需求大、周期长、风险高的投资项目,政府可以考虑利用上面说的批量投资的办法扶持起来,但想要再出现一家像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公司,却不是能通过上下游的产业政策“养”出来的,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一个爆发点在哪里。而过度的政策扶持会形成企业套利行为,因此还是多支持基础产业,让市场培育新兴企业。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