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创新要素才有发展动力——访徐汇区委书记鲍炳章
用“创新”衡量发展动力
解放日报记者:徐汇此次党代会的报告中,为什么开篇就提出经济转型升级要进行动力转换,并且把创新驱动放在首位?
鲍炳章:5年来,我们的发展理念和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谈到城区发展,我们首先考虑的都是发展速度、招商引资数量、地区GDP指标。今天,我们开始关注五大发展理念,关心城区建设的质量和效益,这是最大改变。
徐汇近几年经济增长势头良好,明年预计还可维持两位数增长。但是,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的经济很好了?我不这么认为。
这只能说明,徐汇现存的经济结构合理,发展有后劲,产业布局合理、运行稳健。然而,用“创新”二字衡量我们的产业发展动力,仍旧前路漫漫。
解放日报记者:前路漫漫,是否意味着我们还面临着许多发展的瓶颈?
鲍炳章:是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我们对今后5年的工作详细提出了5个发展方面,首先就是率先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包括创新资源、创新人才集聚,协同创新、万众创新活力迸发,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明显提高,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更具竞争力。
所以,在区党代会报告中,我们就强调创新的核心地位。徐汇的四大产业中,无论是信息服务业、生命科学产业,还是创新金融、文化创意产业,背后的核心都是创新驱动。
未来,创新能力、创新要素的集聚,才是发展动力的衡量依据。
文化也要“新”,才能由大变强
解放日报记者:徐汇一直是文化大区,今年徐汇区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出,未来5年徐汇要初步形成文化功能核心区的地位。如何让地区文化功能由“大”变“强”?
鲍炳章:这也与“创新驱动”相关。创新不仅要驱动经济发展,还要驱动整个城区的发展。
其实有一点挺有意思,你想想,5年前我们说要发展文化,那么5年后的今天,上海的文化地标在哪里?
我认为,西岸可以算一个文化地标。许多地区的文化地标都以项目为主,西岸则是目前唯一以区域为主的文化地标。未来,上海好的博物馆和最好的展览都能在西岸找到,这里要成为复合型的文化功能区。
解放日报记者:西岸是上海新文化地标的代表,徐汇老的文化底蕴要如何保持生命力?
鲍炳章:这就需要我们再奋力朝前走三步——历史风貌保护工作继续保持领先,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主体和文化业态,最终形成都市文化的新地标。
金角银边草肚皮,肚皮最要紧
解放日报记者:科技要创新,文化也要创新,未来徐汇的城区发展感觉有许多值得期待的亮点。徐汇一直给人“高大上”的感觉,那么徐汇的民生短板在哪里?怎么破?
鲍炳章:区域发展最终的目标还是老百姓的利益,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工作就是公共服务和产品优质均衡发展。下一轮发展,我们的民生服务目标是从保基本、广覆盖,向高质量精准化提升,有效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解放日报记者:这就需要社会基层治理的不断创新。
鲍炳章:没错。今年9月,徐汇一口气发布了三个关于住宅小区综合治理的文件,包括指导手册、测评标准等,并在全区931个住宅小区中,重点选取53个基础薄弱的小区做示范,年底前要有治理成效。
围棋术语里的“金角银边草肚皮”,在城区治理中一样适用。这里的“金角”指的是点的突破,“银边”是线和面的效应,“草肚皮”就是群众基础。我们一直在讲“项目、开发、理念”,但归根结底,一切创新的基础和目的,还是老百姓的感受。只有老百姓感受得到,政府的工作才算真正有实效。
为“十四五”发展预留空间
解放日报记者:今年徐汇在环境综合治理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拆违之后,市中心突然“空闲”出的这么多土地,未来要怎么用?
鲍炳章:今年我们集中整治了200万平方米的成片违法建筑,明年国庆前,剩余约250万平方米的集中成片违建都将拆除完毕。除了其中将建设绿地的33万至40万平方米的面积,其余400余万平方米土地都将是未来开发的土地存量。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正为“十三五”乃至“十四五”的发展预留空间。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因为后面6至8年的开发都有了保障。这也说明,现在新一轮的规划,一定要有前瞻性。既要有底线思维,也要有发展理念、发展空间、发展质量,还要做出与城市未来发展定位相符的精品规划。
解放日报记者:45公里黄浦江岸线明年底将基本实现贯通,徐汇段贯通后的规划又有哪些前瞻性的思考?
鲍炳章:未来5年,徐汇滨江要向纵深发展。现在大致发展到云锦路和龙腾大道,下一步,徐汇滨江的发展纵深要西拓到龙吴路。我们的发展思路是,滨江要向纵深拓展,科技要向滨江拓展。滨江从文化先导转到科技主导,要加快进行高端科技研发服务业的产业布局。
徐汇未来的产业发展布局也将因此变得清晰——东有徐汇滨江,北有徐家汇、衡复历史风貌区,西有漕河泾开发区,南部储备拓展,中部即将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