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农产品遇上互联网,怎样实现“互联网+”效应?

23.06.2015  16:33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面对当下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生产方式日益优化,农业搭上“互联网+”列车无疑是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有益尝试。如何有效引导合作社(农户)积极探索电子商务模式,实现“互联网+”效应成为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5月中旬至6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奉贤调查队在我区50家蔬(果)专业合作社、30户蔬(果)种植户组织开展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销售基本情况调查,调查方式包括调查问卷、访谈及实地调研。在整理归纳我区农产品电商数据基础上,探索分析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主要因素,研究提出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效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组织提供决策参考。
  一、农产品电子商务初露端倪、喜忧参半
  (一)农商知晓度高但触“电”较少
  问卷显示近60家蔬果合作社(户)对于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模式有所了解,但仅有10家蔬(果)合作社和1户蔬(果)种植户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农产品,10家蔬(果)合作社2014年农产品电商经营额仅占农产品销售总额的6.4%,可见,电子商务对于农业流通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农商平台横向多样化但纵向略显单一
  调研中发现电商平台主要采用三类模式,一类是“自行垒窝”模式,即企业自建网站,在自建网站上展示销售产品。如金源果蔬合作社、时义蔬果合作社等,但自建网站所需投入多,后期人力、维护推广费用较高。第二类是“借鸡生蛋”模式,主要借助第三方平台进行销售。第三类是“寄养和散养”模式,通过团购网站进行团购销售,或通过分销商的网店进行销售。但同一合作社内运行的电商平台比较单一,没有采取多类互相交叉运行,且绝大部分处于试水阶段,并没有开设专门的电商部。
  (三)农商定位空间主要趋于三大类
  调查显示,提高农产品销售量、扩大市场范围、打响品牌知名度是三大主要的农商定位空间(见图一)。


  (四)电商物流“成本偏高”,现行物流运输“不太方便”
  调研中普遍认为电商物流“成本偏高”,现行物流运输“不太方便”。农产品本身保鲜时间短,容易磕碰,装箱和摆放要求较高,快递公司虽负责货物损坏理赔,但退货带来的损失不仅仅是商品的损失,重要的是客户购物体验及口碑的损失,较大程度上影响日后销售。另外,一些快递公司由于农产品本身分量重,保鲜要求高,生产基地散落、地点分散不愿意开拓农产品快递业务。合作社自身物流配送体系的高成本无法满足大部分消费者尝鲜的购买需求,外包快递与自身物流各自的弊端是导致网络订单不足的主要原因。
  (五)农商平台销售前景较为乐观
  调查显示,近二成合作社对于未来农商前景持乐观态度,近六成合作社对于未来农商前景持较为乐观态度。近六成合作社打算或继续在今后两年内尝试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农产品。
  (六)政府扶持呼声高、期盼大
  调查显示,65%的蔬果合作社(户)期望政府部门对建立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给予相关配套资金扶持,52%的蔬果合作社(户)期望政府部门组织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另有47%的蔬果合作社(户)期望政府部门组建官方销售平台,给予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农户相关资金支持(见图二)。


  二、值得关注的几大问题
  (一)农产品冷链仓储设备有待完善
  我区一些季节性强的农产品如蜜梨、黄桃等上市周期短,上市时间在夏季,由于大型冷链体系尚未建立,保鲜困难,深加工又没有形成气候,绝大部分采摘后必须当天或一周内销售完,迫使种植户在市场上处于被动地位,上市期间市场完全供大于求,单价下跌幅度大,继而破坏农户种植生产的积极性。
  (二)在控制物流成本与满足消费者需求之间有待寻找新的平衡点
  受传统习惯影响,初次网上购买农产品的消费者单客价不会太高,而从目前农产品电商经营情况来看,每单20元-40元的物流成本加损耗是必然的。如何在控制物流成本与满足消费者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每个电商在不断实践中需要摸索的一项长期任务。这不单有赖于电商本身营销策略与物流成本的完善,更大程度上有赖于整个农产品电商大环境的利好与相应政策的扶持。
  (三)品牌归属感及资源整合力度有待提高
  农产品品牌是消费者网购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面对大市场,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即使是专业合作社,也只能算是“散户”,话语权弱,对市场的把控能力低。单靠生产者自身创建品牌,获取各类标识、产品认证难度大。即使触网的生产者也因品牌、信用等问题难以获得大多数消费者的认可。
  三、加大农产品电子商务对农业流通领域贡献的对策建议
  (一)确保农产品安全新鲜,提升品牌归属感
  生产者应秉承“安全新鲜”的经营理念,进一步提升品牌归属感,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大力提高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利用电商平台加快线下资源的建设和整合力度。同时通过业务整合和资本运作等方式,加大农产品品牌资源、生产基地资源、物流设施资源、终端网络资源的整合力度。
  (二)构建多级电商平台,打通网络营销渠道
  发挥各类社会化媒体及通讯工具的优势为农业电商提供便利的营销入口,通过电商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微博、百度直达号、支付宝服务窗等实现多种移动互联网渠道,和消费者建立信任关系。同时加大对农业经营主体针对电商发展、企业入驻、平台运营等相关问题进行统一技能培训,掌握网络实际技能操作。
  (三)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强化农产品流通功能
  尽快建立范围更大的农产品绿色通道,减免相关费用。积极培育物流主体,在政策和资金上重点倾斜和扶持一批农产品流通企业。加大配套冷链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使季节性农产品有望拓宽销售周期。
  (四)多层面引导扶持,营造利于农商发展的环境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主要依赖三个环节:生产环节、物流体系和营销方式。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出台针对整个涉农电商发展各环节的相应细则,扶持、规范和引导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 使农产品电商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