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让水稻“喝”上清洁水

02.08.2016  21:40

          通过“源头减量、近源拦截、强化削减、末端处理、生态浮床”五个环节净化处理,使水质达到一定标准,进而作为理想的水稻农用灌溉水源用于生产,起到清洁环保作用,使食品安全更有保障。在浦东新区第八届农产品博览会上,市农科院“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低碳农业创新技术,在该展会首次设立的农业科技创新展区上登台亮相,并引起关注。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就是利用农田排水的流程,通过在流程中设置促沉池、生态沟渠、末端净化装置和生态浮床对排放进行分阶段污染物削减和净化,最终净化后的清洁水源又作为灌溉水用于农业生产,达到清洁生产的目的。

  在这五个环节中,源头减量是指在不影响稻田产量的前提下,减少农药、化肥的投入,进行节水灌溉,从而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近源拦截就是通过促沉池内部填充物对稻田排水中的泥浆和氮磷等污染物进行快速沉降拦截,因为下雨后和搁田时,多余的田面水排入河道,泥浆、氮磷和有机物等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会影响河流水质。强化削减是指经过促沉池排出的水体继续进入种植的苦草、马来眼子菜、菹草和狐尾藻等水生植物的生态沟,然后通过吸附沉降、植物吸收、微生物分解转化等净化过程,削减稻田排水中的污染物;也可以通过碳纤维或者生物填料等工程措施吸附和净化污染物,大幅削减水体中农药、氮素和磷素的含量。末端处理是指经过生态沟渠处理的排水最终进入末端拦截净化装置,利用装置内的填料对排水进行最终的稳定化处理。生态浮床则是指利用浮床的浮力承托浮床植物,让水生植物得到一个固定的区域生长,由此水生植物通过发达的根系吸收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同时水生植物可以遮蔽阳光抑制藻类生长,根系富集的微生物又可以将污染物生化降解,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记者 陈宗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