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农业、养老、医疗“三位一体”社会养老新路
□记者 陈宗健
今年77岁的书院镇桃源村农民王银仙原是个闲不住的勤快农村老人,既会操持家务又善种地。可自当双眼因病致盲后,在黑暗中熬日的她便一下子没了昔日的那份活跃,终日需有人对其护理照料,她的晚年生活因此蒙上了阴影。可自入住上海邻港养护院之后,王阿婆的心情变得开朗起来,养护院里进出有专门的盲道、盲文作导航,电梯里也有专门的语音报站系统,犹如让她重见光明。同时,还让她时不时能上养护院的生态菜园去散散心,与老伙伴们一起体验“农疗”乐趣,重温当年的生活经历,并从中感受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魅力,让她得以重拾生活信心。
据悉,上海邻港养护院是沪上首个建有现代设施农业生态园的养老机构。记者在养护院现场采访时看到,从该院大楼至生态园的一条过往水泥路上,还建有一条长约250米的漂亮绿色长廊。据了解,等完成全部建设,长廊总长度可达六七百米,可种植南瓜、黑色苦瓜、丝瓜等一些新奇特农产品,路道两旁则还有一只只可让老人歇脚的休闲椅。届时,能供老人闲庭信步调适心情,果实成熟时还能让老人自行采摘享用,让老人能有一个更加舒适完美的“农疗”休闲活动空间。据介绍,目前所建成的15亩生态菜园,还只是该院原规划中的一部分。另还有15亩地,将用来规划搞养殖。比如,会养些猪、兔及鸡鸭等畜禽。这样,每次弄剩下来的蔬菜及下脚料,即可用来配制这些畜禽的饲喂食料。而畜禽粪便则又可拿来当有机肥来肥田,由此形成一条生态产业循环链。
此外,邻港养护院会再开挖一条河,养一些鱼,用以改善环境,增加农业观赏性及附加值。养护院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今年年底,院方还会通过土地流转再扩增百亩土地,用以种植水稻。“届时,养护院既有自给自足的口粮,多余的粮食还可通过义卖方式出售给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将增收部分贴补养护院日常开销,以改善老人与残疾人的生活条件。”
目前,邻港养护院正在请浦东有关专家帮其制订长远规划,并打算聘请专业农艺师长期蹲点帮助管理。如果条件成熟,还将去申请创办家庭农场。与此同时,通过与祝桥一家专业从事航空食品生产的民营企业进行合作,积极寻找销售渠道,争取将养护院有机种植的农产品做成真空包装食品专供航空食用。据悉,上海邻港养护院目前已获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正在办理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成员单位的入会手续。院内不仅安装了电子围栏,并与110联网,安全防护措施落实到位。并实现零投诉、零重大事故,员工持证上岗达到100%,住养人员及家属满意度获95分高评。由于地处东海之滨——临港新城,位于浦东国际机场和洋山深水港之间,邻港养护院同时还拥有一定的区位优势。“至2025年,临港新城常住人口预计可达80万-100万,这对于邻港养护院的未来发展而言,可谓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邻港养护院负责人进而补充说。
上海邻港养护院是经上海市民政局批准的养老机构,也是经上海市残联批准的残疾人养护基地、盲人定点养护基地和上海市卫计委、医保局批准的医养结合的卫生机构和医保定点单位,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合作的康复中心,能满足老年人和残疾人医疗、住养、护理、康复、娱乐的不同需求。与此同时,还是上海市计划生育协会下设的一个“幸福工程”项目点。据了解,该项目是一个以“救助一位母亲、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方乡亲”为宗旨,通过拓宽筹资渠道、完善救助模式,帮助贫困母亲实现“劳动脱贫、家庭幸福”目标的民生工程。自今年2月,市计生协在邻港养护院设立幸福工程项目点以来,已有一批文化较低、年龄偏大、缺乏劳动技能的农村妇女,经该项目护理培训后相继获得上岗机会。
徐月芳便是其中一名受益者。她原本拥有一个较稳定的家庭生活环境,后因身患疾病,不仅花费了所有积蓄,因病致贫,还失去了工作,丈夫又患有高血压,一家人生活最终陷入困境。市计生协在邻港养护院设立幸福工程项目点后,徐月芳成为招募对象之一,并经培训成为邻港养护院的一名护理员,让她重新有了份稳定收入,帮她一家渐渐走出了困境。
邻港养护院负责人对此表示,优秀护理人员时下也是一种稀缺人才,如像月嫂这样有一定专业技术含量的服务人员,市场需求就很大。因而,接下来邻港养护院将考虑与浦东书院老年大学合力创办一个护理员培训中心,并分初、中、高三个档次,旨在打造一块既有专业培训资质、又有品牌服务输出的双重功效可推广复制的模板。培训出来的护理员,既可自用,也可用以服务输出。即通过培养一批高素质、尤其是那些有一定医学背景的专业护理员,为那些有在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居家老人提供高水准的一流专业上门服务。同时,培训中心届时还能像麦当劳、肯德基发展模式那样,通过让人加盟实现扩容,使其成为一种可复制推广的模式,让有志于开拓护理培训市场的机构或个人以加盟形式实现合作发展,并以此实现邻港养护院的品牌扩张。
如今,上海邻港养护院已完成内设医疗机构,其医保也已落实到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医养结合发展目标,走出了一条农业、养老、医疗“三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