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坚持课内外联动积极推进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
不断完善“三制”教学管理模式 逐步建立起完善的艺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一是构建完整的艺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近几年,学校大力推行按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改革,逐步建成了包括“政治文明与社会建设”“人文经典与文化传承”“科技进步与生态文明”和“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等8个模块的300多门通识课程,学校规定各大类的学生不分文理,在校期间都必须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方面修满约20个学分。2013年,学校又集中建设26门核心通识课程,包括重点建设“中国经典音乐”“西方音乐大师与经典名作”“艺术的故事”“经典华语电影”4门艺术类核心通识课程。艺术类核心通识课程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如“外国经典音乐”这门课以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品位经典、感悟人文,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二是大力依托专业学院(中心)开设有特色的艺术类课程。学校逐步建立了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美术学院、数码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学校上海电影学院等艺术类学院,并成立了以全校艺术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艺术中心。艺术中心成立后,累计开设艺术类公选课逾130门,其中40余门被校教务处列为指定性选修课。各学院在开展专业教育的同时,积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艺术类特色课程,如音乐学院2014年推出“音乐素质教育课程”,包括音乐会系列、音乐家生平系列、演艺社团系列、爱乐者系列等。课程以直观的音乐会形式进行授课,让许多非音乐类学生也能在欣赏中获取系统的音乐知识。课程开设以来已经举办了25场,3千余人次选修,近1万人次参与观摩。
以艺术素质教育专业化为鲜明特色 构筑起完善的课外艺术素质培养体系
一是大力加强艺术类社团建设。加强专业指导,对于学校民乐团、管乐团、弦乐团等校级艺术社团,学校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每学期每位社团指导教师可以获得6学分,每学年可以获得18学分,且对排练时间和活动要求做出规定,并制定了相应考核办法。实行梯队建设。学校在部分校级艺术社团实行A(具有较高的准专业演奏水平)、B(一般演奏水平)、C(零起点的音乐爱好者)团的梯队建设模式,以带动社团总体水平的提升。搭建发展平台,学校每年面向非艺术专业学生评选“校园艺术家”,积极承办首届中国上海国际大学生钢琴比赛、上海市高等学校“恺撒堡杯”钢琴比赛等各类比赛,并支持学生艺术社团每年参加“音乐季”“艺术节”“泮池之声新年音乐会”等品牌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宽广的发展平台。
二是设立艺术类联合大作业项目。联合大作业项目是指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师和学生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个项目、产品的开发或课题的研究。学校设立了多项艺术类联合大作业项目,如由艺术专业青年教师领衔的“红白玫瑰音乐剧演出项目”,将音乐、文学、表演、舞美等专业学生组织起来自编自导自演获得了成功,不仅在校园多次演出,还在上海音乐厅、上海交响乐团成功演出。
三是依托“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提升学生艺术欣赏素养。学校每年引进国内外优秀艺术剧团的高品质展演约40场。一方面引入国外优秀的艺术剧团来校演出,如:俄法世界顶级手风琴大师音乐会、美国乡村音乐乔利.罗格乐队组合音乐会、法国吉普赛爵士乐团、德国曼海姆四重奏音乐会等;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上海得天独厚的优势,引入上海沪剧团《雷雨》、昆剧团的《长生殿》、越剧团的《日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茶花女》等经典剧目。
四是大力创新活动组织形式和传播方式。如学校团委2015年推出“青春校园,诗乐同行”音乐诗系列活动,将音乐与诗歌两种艺术形式相结合,并通过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推送,线上阅读和诗歌视频点击量均突破一万人次。
不断加强艺术学科建设 为实施艺术素质教育提供学科支撑和人才保障
一是不断完善艺术学科门类。通过近年来努力,学校已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结构相对合理、特色较为鲜明的综合性学科布局。艺术学科方面,学校拥有美术学、设计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博士点,拥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形成了比较齐全的艺术学科体系,为提升学生艺术素质奠定了良好学科基础。
二是不断夯实提升艺术学科实力。经过多年持续建设,学校艺术类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在学校乃至上海的学科布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影学、美术学已纳入了上海高峰学科建设计划。学校基本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艺术教师队伍,拥有艺术专任教师30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130余名,还聘请著名作家王安忆、叶辛,著名指挥家曹鹏、著名钢琴家刘诗昆、著名歌唱家杨学进等为兼职教授,为学校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高水平艺术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