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学院建设“三个共同体”推进实施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
建设教师共同体 通过团队建设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一方面,学校建立了以课程为纽带,以教学、科研、训练业绩优良的教师为带头人,由若干相同或相近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原则上,每一位在岗教师都应当参加一个教学团队,教师参加的教学团队应与自己所承担的主要课程有明确关联。团队成员在带头人的统筹下,根据团队承担的教学训练任务进行分工合作,发挥专长,整体提升团队的课程质量和教学训练水平。团队内实施教师成长的“传、帮、带”机制,保证优秀教学经验得到传承,促进中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保持教师队伍的活力,努力打造对接行业实践的发展型教师队伍。
另一方面,强化教学研究,鼓励各教学团队组织成员或联合其他教学团队开展教育教学(训练)研究活动,包括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申报、教改论文发表、课程资源开发、教材内容创编、教学软件开发、学习标准研制、学习方式变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技能比赛、指导学生进行科创和训练等,营造“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教学-研究”齐头并进的氛围,促进启发意义强、示范效应明显的优秀教学成果的形成。教师共同体具有实践性、研究性、专业性、合作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精神家园,成为教师教学、研究和学习“三位一体”的专业发展载体,有助于为深化课程改革、改进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动力。
建设师生共同体 通过制度设计建立师生交互主体
一是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每一个教学团队内的每一位教师原则上都必须担任本科生导师,把指导本科生论文、实习、科学研究等内容纳入导师工作职责,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与相互学习。
二是鼓励教师参与学生课外培养。引导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各级各类创新项目,组织并带领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和社会适应的能力,帮助学生解答疑惑和端正态度,指导学生开展人生规划和创新创业工作,形成教师关爱学生、学生信任教师的师生共同体。
三是引导教师投入常规教学工作。要求教师按岗位职责要求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的同时,主动开展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坐班答疑(技术指导)、自习辅导、作业批改等工作,拓展教师教书育人的时间和空间,增加师生之间的教学交往,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建立责任共同体 通过责任配置保证计划落地
学校层面,通过广泛宣传努力形成共识,明确激励计划不仅仅是教学教务的事情,而是一件系统工程和全局工作;通过激励计划,要用增量撬动存量,改革原有的教学体制、评价机制和分配机制,破除制约教学质量的瓶颈,鼓励探索体现竞争导向、贡献导向、共享导向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实现本科教学及人才培养质量存量提升的最大化。
二级学院层面,明确党组织要为计划的实施提供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党政之间要多沟通、多补台,形成共识,齐心协力,整合并发挥好教授委员会、工青妇等各方面力量,主动争取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形成整体合力,把这项工作做成深入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做成利于师生、利于事业的工作。
党员干部层面,要求作为“关键少数”的党员领导干部,要把“激励计划”看成是衡量“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尺,在认识上要先行一步,做政策的明白人、实施的带头人、落实的引路人。